时间: 2025-04-25 13:12: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13:12:27
咬文嚼字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咬住文字,嚼碎字句”,比喻过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抠字眼而不注重精神实质。这个成语通常带有贬义,暗示某人过于注重文字的表面形式,而忽视了内容和实质。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元代,后来在明清小说中频繁出现,逐渐成为汉语中的常用成语。它的演变反映了汉语文化中对语言表达的重视和批评。
在**传统文化中,文字被赋予了极高的价值,因此咬文嚼字有时也反映了人们对文字的尊重和敬畏。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更多地被用来批评那些过分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行为。
咬文嚼字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一种僵化和缺乏灵活性的态度。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那些过分拘泥于规则和形式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老师在批改作业时非常注重字句的准确性,有时甚至因为一个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当而扣分,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咬文嚼字的含义。
在诗歌中,咬文嚼字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对语言有着极致追求的诗人,如:
诗行间,字字珠玑, 咬文嚼字,追求极致。 虽显生硬,却显匠心, 文字之舞,独步天下。
咬文嚼字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个人在仔细地阅读和分析文字的画面,或者听到一个人在反复推敲字句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nitpicking" 或 "quibbling over words",它们也表达了过分关注细节的意思。
咬文嚼字这个成语提醒我们在语言表达中要注意平衡形式和内容,避免过分拘泥于字句而忽视了沟通的本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对于提高语言的灵活性和实用性非常重要。
酒场遇不读书人,所以觞政,切不可咬文啮字,兼以诗词困人。
我又最恨人家~的评文,但我却又有点‘考据癖’。
1.
【咬】
(形声。从口,交声。《说文》本从“齿”。本义:用牙齿把东西夹住或切断弄碎)。
同本义。
【引证】
《汉书·食货志》引汉·贾谊《论积贮疏》-易子而咬。
【组词】
咬姜呷醋、 咬牙关、 咬瓦、 咬定牙根、 咬钉嚼铁
2.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3.
【啮】
(会意。从口,从齿。表示咬。本字从齿,(qì)声。本义:用嘴咬)。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啮。鸟曰啄,兽曰囓。-囓,噬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武卧啮雪。 、 《后汉书·费长房传》-众蛇竞来,啮索且断。 、 《新唐书·李勚传》-勚感涕,因啮指流血。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以啮人,无御之者。
【组词】
啮指、 啮咬、 啮啃、 啮齿、 啮噬、 啮心、 啮雪吞毡、 啮臂
4.
【字】
(会意兼形声。从宀(mián)从子,子亦声。在屋内生孩子。本义:生孩子)。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乳也。 、 《广雅》-字,生也。 、 《论衡·气寿》-妇人疏字者子活,数乳者子死。 、 《汉书》。颜师古注:“字,生也。”-六畜遂字。 、 《山海经·中山经》-苦山有木,服之不字。 、 《汉书·食货志下》-亭有畜字马,岁课息。
【组词】
字乳、 字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