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7:09: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7:09:51
词汇“[弩下逃箭]”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战争场景,但其现代使用并不常见,因此在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有限的资料中提取信息。
“弩下逃箭”字面意思是指在弩箭发射之下逃脱的箭。这个成语比喻在危险或困难的情况下侥幸逃脱。
由于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不高,它主要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用以形容某人在极其危险的情况下幸运地逃脱。在口语或现代专业领域中,这个成语很少被使用。
“弩下逃箭”这个成语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战争中使用弩箭的场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意义逐渐固定为形容在危险中侥幸逃脱。
在**传统文化中,战争和军事策略常常被用作比喻,这个成语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它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战争和生存的深刻理解。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紧张和刺激的感觉,因为它涉及生死攸关的情境。它让人联想到战场上的紧张气氛和逃脱的惊险。
由于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不高,个人在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它。然而,在描述某些极端情况下的幸存经历时,这个成语可以提供一个生动的表达方式。
在创作中,可以将“弩下逃箭”用于描述小说或故事中主角在绝境中的惊险逃脱,增加情节的紧张感和读者的阅读兴趣。
结合古代战争的图像或声音效果,可以更好地理解“弩下逃箭”这个成语的背景和情感色彩。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存在类似的成语或表达,用以描述在危险中侥幸逃脱的情况,但具体表达方式会有所不同。
“弩下逃箭”这个成语虽然不常使用,但它提供了一个生动的比喻,用以描述在极端危险情况下的幸存。了解和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语言表达的层次和深度。
今若匿得吾一身,则脱汝辈数家之祸,然万无搜近之理,所谓‘弩下逃箭’也。
1.
【弩】
(形声。从弓,奴声。本义:用械发箭的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弩,弓有臂者。 、 《韩非子·难势》-夫弩弱而矢高者,激于风也。 、 《荀子·议兵》-魏氏之武卒…操十二石之弩。 、 《资治通鉴》-强弩之末。 、 《汉书·李广苏建传》-伏弩射杀。 、 汉·贾谊《过秦论》-良将劲弩。
【组词】
连弩、 弩门、 万弩齐发;弩力、 弩子、 弩牙、 弩末、 弩栝
2.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3.
【逃】
(形声。从辵(chuò),兆声。本义:逃走,逃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逃,亡也。 、 《庄子·外物》-许由逃之。 、 《韩非子·喻老》-恒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 、 《韩非子·内储说上》-处于逃。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逃未及远。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脱身以逃。
【组词】
逃闪、 逃越、 逃生子、 逃犯、 逃军
4.
【箭】
(形声。从竹,前声。本义:竹名。箭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箭,矢竹也。 、 《周礼·职方氏》-其利金锡竹箭。 、 、 《礼记·礼器》-如竹箭之有筠也。 、 《仪礼·乡射礼记》-箭筹八十。
【组词】
箭笋、 箭茁、 箭萌、 箭筠子竹、 箭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