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33: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33:25
外货 的字面意思是指来自外国的商品或货物。在现代汉语中,它通常指的是进口商品,与“国产”或“本土商品”相对。
外货 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外”和“货”两个字组成,分别表示“外国”和“商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外货的概念也在不断演变,从早期的奢侈品到现在的日常消费品,其含义和使用范围都有所扩展。
在**,外货曾经是高端和奢侈的代名词,但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消费者观念的变化,外货已经逐渐成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外货的流行也反映了消费者对品质和多样性的追求。
对于一些人来说,外货可能代表着高品质和时尚,而对于另一些人,它可能象征着对本土产业的支持不足。外货的使用也可能引发关于文化认同和消费主义的讨论。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在购买电子产品或化妆品时考虑是否选择外货,这取决于我对品牌、质量和价格的个人偏好。
在诗歌中,外货可以被用来描绘现代都市的繁华景象:
霓虹闪烁的街头,外货琳琅满目, 每一道光影,都是异国的风情。
外货可能让人联想到国际品牌的标志、包装精美的商品以及购物中心的背景音乐,这些都是现代消费文化的视觉和听觉元素。
在不同文化中,外货的概念和接受程度各不相同。在一些国家,外货可能被视为高品质的象征,而在其他国家,本土商品可能更受欢迎。
外货 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的商品流通,也体现了消费者的选择和偏好。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外货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现代消费文化和国际贸易的复杂性。
1.
【外】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引证】
《说文》-外,远也。 、 《礼记·曲礼》-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 、 《周礼·考工记·梓人》-外骨内骨。 、 唐·白居易《卖炭翁》-夜来城外一尺雪。 、 宋·苏轼《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 、 宋·周敦颐《爱莲说》-中通外直。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身外即战场。
【组词】
外户、 外祟、 外槨、 外好里枒槎、 外藩、 外廓、 外见、 外求、 外舍
2.
【货】
(形声。从贝,化声。本义:财物)。
财物,金钱珠玉布帛的总称。
【引证】
《说文》-货,财也。 、 《书·洪范》。郑注:“掌金帛之官。”-二曰货。 、 《周礼·太宰》。注:“金玉曰货,布帛曰贿。”-商贾阜通货贿。 、 《礼记·曲礼》-司货。 、 《仪礼·聘礼》。注:“货,天地所化生谓玉也。”-多货则伤于德。 、 《国语·晋语》-假货居贿。 、 、 《韩非子·五蠹》-而货财寡。 、 《史记·项羽本纪》-贪于财货。 、 《商君书·立本》-治行则货积。 、 《聊斋志异·促织》-居为奇货。
【组词】
货儿、 货易、 货财、 货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