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5:0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5:03:06
词汇“斁遗”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斁遗”的字面意思是遗弃、抛弃。其中,“斁”字有厌弃、抛弃的意思,“遗”字则有遗留、遗弃的含义。结合起来,“斁遗”表示彻底抛弃或遗弃某物或某人。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斁遗”常用来描述对某人或某物的彻底抛弃,尤其是在道德或情感上的遗弃。例如,在描述一个君主对臣子的不信任或抛弃时,可能会使用这个词汇。
“斁”字在古代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包括厌弃、抛弃、败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斁”字的这些含义逐渐减少,而“斁遗”这个组合词也逐渐淡出日常语言的使用。
在古代社会,君主对臣子的信任与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和臣子的命运。因此,“斁遗”这个词汇在描述君臣关系时,往往带有强烈的道德和政治色彩。
“斁遗”这个词汇给人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感觉,因为它涉及到彻底的抛弃和遗弃,这种情感上的断裂往往伴随着痛苦和失落。
在现代生活中,“斁遗”这个词汇并不常用,但在某些特定的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中,可能会用到这个词汇来表达某种深刻的情感或历史背景。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斁遗”来表达一种深刻的情感断裂,例如:
岁月斁遗旧时光,
回忆如梦一场空。
由于“斁遗”是一个较为抽象的词汇,它可能让人联想到一些悲伤的音乐或画面,如落叶飘零、孤雁南飞等,这些都能很好地体现“斁遗”的情感内涵。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斁遗”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表达可以通过其他词汇或短语来实现,例如英语中的“abandon”或“forsake”。
“斁遗”是一个充满历史和文化内涵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对于理解古代文学和历史有着重要的意义。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习,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情感和道德观念。
1.
【斁】
厌弃;厌倦。
【引证】
《西湖二集》-遂作祭文,有“魂魄累王,作配神主,与王英灵,永远无斁”之语。
【组词】
斁遗
2.
【遗】
(形声。从辵(chuò),贵声。本义:遗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遗,亡也。 、 《释言》-遗,离也。 、 《易·泰》-不遐遗。 、 《左伟·成公十六年》。注:“失也。”-君惟不遗德刑。 、 《列子·说符》。注:“弃也。”-得人遗契者。 、 汉·贾谊《过秦论》-亡矢遗镞。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 、 唐·韩愈《师说》-小学而大遗。 、 唐·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行若遗。
【组词】
遗簪坠屡、 遗佚、 遗逸、 遗宝、 遗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