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39: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1:39:25
“摇摇晃晃”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物体或人站立不稳,左右摇摆的样子。字面意思是指物体或人在移动时,由于不稳定或力量不足,导致身体或物体无法保持平衡,呈现出一种摇摆不定的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摇摇晃晃”常用来形容人物因醉酒、疲惫或生病而走路不稳的样子,营造一种虚弱或不稳定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任何不稳定的物体或人的行为,如小孩学步时的摇摆,或是老旧家具在移动时的晃动。在专业领域,如物理学或工程学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结构的不稳定性或振动现象。
“摇摇晃晃”作为一个成语,其词源较为直接,由“摇摇”和“晃晃”两个动词重叠构成,强调了摇摆的动作和频率。在古代文献中,类似的表达方式已经出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接受并沿用至今。
在中国文化中,“摇摇晃晃”常与不稳定、脆弱或不成熟的状态联系在一起,有时也用来形容人的心理状态,如心情的波动或情绪的不稳定。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因为它暗示了不稳定和可能的危险。联想上,可能会想到醉酒的人、脆弱的结构或是初学者的笨拙。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描述小孩学步时摇摇晃晃的情景,或是描述自己或他人在疲惫或醉酒时的不稳定状态。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风中,老树摇摇晃晃,似在诉说岁月的沧桑。”
视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一个醉酒的人在街上摇摇晃晃地行走,或是老旧的家具在移动时的晃动。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木头摩擦的声音或是脚步不稳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obble”或“stagger”,它们也有类似的摇摆不定的含义,但在使用和文化联想上可能有所不同。
“摇摇晃晃”这个词汇在描述不稳定状态时非常形象和生动,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对于丰富语言表达和理解文化背景都有重要意义。
他说完这些话,就站起来,打开家门,摇摇晃晃地向外面的黑暗中走去……
这张椅子~的,不能再坐了。
1.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
2.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
3. 【晃】
4. 【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