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8:27: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8:27:47
“热燥”是一个汉语词汇,由“热”和“燥”两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指因温度高而感到干燥、不适的状态。基本含义通常用来形容天气、环境或身体感觉上的热和干燥,常带有不适或烦躁的情感色彩。
在文学作品中,“热燥”可能用来描绘炎热的夏日或干燥的环境,增强场景的氛围。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热燥”来形容自己的身体感觉,如“今天天气真热燥,我都出汗了”。在专业领域,如气象学,可能会用“热燥”来描述特定气候条件下的干燥和高温现象。
同义词中,“闷热”强调空气不流通带来的不适,“燥热”强调干燥和热,“炎热”则更多指高温。反义词则表达了与“热燥”相反的舒适感觉。
“热燥”一词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但其具体词源不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被广泛使用,特别是在描述天气和身体感觉时。
在**文化中,“热燥”常常与夏季和特定的气候现象联系在一起,如“三伏天”。这种天气条件下的热燥感被视为一种自然现象,同时也被用来比喻人的情绪烦躁或社会环境的不稳定。
“热燥”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的情感反应,因为它通常与不适和烦躁相关。它可能让人联想到汗水、口渴和无法集中注意力的情况。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炎热的夏日感受到“热燥”,那种汗水不断流淌,皮肤干燥的感觉让人难以忍受。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理解这个词的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热燥的夏日,汗水如雨,心中的烦躁,如同烈日下的沙漠。”
视觉上,“热燥”可能让人联想到烈日下的沙漠或干裂的土地。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蝉鸣或风扇的嗡嗡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hot and dry”,但在表达情感和氛围上可能没有“热燥”那么丰富和细腻。
“热燥”这个词在描述特定天气和身体感觉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物理状态,还带有情感色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个词的细微差别和使用场景对于准确传达信息至关重要。
1.
【热】
(形声。本义:温度高)。
同本义。跟“冷”相对。
【引证】
《素问·五常变大论》-肺甚畏热。 、 《韩非子·有度》-清暖寒热,不得不救。 、 《孟子·梁惠王下》-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 明·宗臣《报刘一丈书》-立厩中仆马之间,……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 、 《列子·汤问》-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组词】
热天;热釜、 热浪;炽热;滚热;火热
2.
【燥】
(形声)。
同本义(没有水分或水分很少)。
【引证】
《说文》-燥,干也。 、 《易·文言传》-火就燥。 、 《释名》-燥,焦也。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唇焦口燥呼不得。 、 《资治通鉴》-燥荻枯柴。
【组词】
燥吻、 燥坼、 燥劲、 燥刚、 燥气、 燥急、 燥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