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2:48:4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2:48:40
“悖妄”是一个汉语词汇,由“悖”和“妄”两个字组成。其中,“悖”表示违背、不合常理,“妄”表示荒谬、不真实。结合起来,“悖妄”指的是言行荒谬、不合逻辑,或者指思想、理论等荒诞不经、不切实际。
在文学作品中,“悖妄”常用来形容人物的言行或情节的荒诞性,增强作品的讽刺或幽默效果。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批评某人的想法或行为不切实际或不合逻辑。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逻辑学中,“悖妄”可能用来指代那些自相矛盾或违反逻辑原则的论点。
同义词:荒谬、荒诞、荒唐、无稽
反义词:合理、实际、逻辑、真实
“悖妄”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两个含义相近的字组合而成,历史上在汉语中已有较长时间的使用。随着社会和语言的发展,其使用范围和语境有所扩展,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悖妄”常与儒家强调的“中庸之道”和“合理性”相对立,因此在批评某些不符合传统价值观的行为或思想时,这个词经常被使用。
“悖妄”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负面或批评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不切实际、荒谬可笑的场景。在表达时,使用这个词可以有效地传达对某事物的不认同或批评。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的计划或想法明显不切实际,我可能会用“悖妄”来形容,以此表达我的不认同和担忧。
在创作一首讽刺诗时,我可以这样写: “悖妄的梦,编织在虚无的网, 荒诞的舞,跳跃在逻辑的荒。”
视觉上,“悖妄”可能让人联想到扭曲的画面或荒诞的表演;听觉上,可能让人想到不和谐的音乐或荒谬的对话。
在英语中,“悖妄”可以对应到“absurd”或“ridiculous”,虽然这些词在语境和情感色彩上有所不同,但都传达了不合逻辑和不切实际的概念。
通过对“悖妄”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不合理和荒诞时的作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悖妄”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对某些不切实际或荒谬事物的批评和不满。
1.
【悖】
(形声。从心,孛(bèi)声。本义:违反,违背)。
同本义。
【引证】
《荀子·正名》。注:“违也。”-悖其所辞。 、 《礼记·月令》。注:“犹逆也。”-毋悖于时。 、 《韩非子·定法》-故新相反,前后相悖。
【组词】
悖言、 悖暴、 并行不悖
2.
【妄】
(形声。从女,亡声。本义:胡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妄,乱也。 、 《管子·山至数》-不通于轻重谓之妄言。 、 《贾子道术》-以人自观谓之度,反度为妄。 、 《春秋繁露》-施妄者,乱之始也。 、 诸葛亮《出师表》-妄自菲薄。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多求妄用。 、 清·黄宗羲《原君》-妄传伯夷。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毋妄发。
【组词】
妄口、 妄系、 妄扳平人、 妄施、 妄折、 妄行、 妄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