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4:31: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4:31:06
心余力绌(xīn yú lì ch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心里有余而力不足”。这个成语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有意愿去做某事,但由于能力或条件的限制,实际上无法完成或达到预期的目标。
在文学作品中,心余力绌常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挣扎和无奈,如在描述一个有抱负的青年面对现实困境时的无力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表达自己对某件事情有心无力的情况,或者用来安慰他人,表示理解他们的处境。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管理学,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分析个体或组织在追求目标时遇到的限制。
同义词:力不从心、心有余而力不足 反义词:力所能及、游刃有余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表达上略有差异,但都围绕着能力与意愿的关系展开。
心余力绌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文献,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于心理与生理能力之间关系的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描述人们面对困难时常见的心理状态。
在文化中,心余力绌**反映了儒家思想中“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即尽管知道可能无法成功,但仍然要有尝试的勇气和决心。这种文化背景使得这个成语在鼓励人们面对困难时不轻易放弃的同时,也提醒人们要认清自己的局限。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同情和理解。它让人联想到那些在生活或工作中遇到挑战,却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克服的人们。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的共情,促使他们提供帮助或支持。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遇到过心余力绌的情况,比如在尝试学*一门新语言时,尽管我非常渴望掌握它,但由于时间和精力的限制,进展缓慢。
在诗歌中,可以将心余力绌融入到描述一个人在月光下独自思考的场景中,表达他对于未能实现的梦想的无奈和哀愁。
在视觉上,心余力绌可以联想
邻家有李永者,尚气节,雅敬慕公,察公养亲之意有余而力不足,请助公以经纪,公亦信之不疑,竭赀付之一不问。
高阳《胡雪岩全传·平步青云》中册:“海运局的事又不能不拖在那里,实在有点~。”
1.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2.
【余】
(形声。从食,余声。本义:饱足)。
饱足。足食得饱。
【引证】
《说文》-余,饶也。
3.
【力】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力,筋也。像人筋之形。 、 《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其行之以货力。 、 《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力农数耘。 、 《诗·邶风》-有力如虎,执辔如组。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 唐·柳宗元《童区寄传》-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 、 《孟子·梁惠王上》-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
【组词】
四肢无力、 力人、 力尽神危、 力软筋麻、 力屈、 力尽、 力竭
4.
【绌】
(形声。从糸(mì),出声。本义:深红色)。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绌,绛也。 、 《史记·赵世家》-却冠林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