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2:5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2:54:56
树根:树根是指植物(主要是树木)地下部分的结构,它们负责吸收水分和养分,固定植物于土壤中,并有时储存能量。树根通常是树木生命力的基础,也是其生长和存活的关键部分。
树根的英语单词“root”源自中古英语的“roote”,进一步追溯至古英语的“rōt”,与德语的“Wurzel”和荷兰语的“wortel”有共同的日耳曼语源。这些词汇都与植物的根部有关,反映了其在不同语言中的基本含义。
在许多文化中,树根被视为生命和稳定的象征。例如,在非洲的一些文化中,树根象征着祖先的智慧和社区的连结。在中国文化中,树根也常被用来比喻家族的根基或个人的基础。
树根常常让人联想到稳定、深邃和持久。它们可能唤起对自然界的敬畏,或是对生命深层次联系的思考。
在园艺活动中,了解和照顾树根是确保植物健康成长的关键。例如,避免在树根附近过度挖掘或堆放重物,以保护根系不受损伤。
在诗歌中,树根可以被描绘为时间的见证者:
树根,深埋于岁月的土壤, 无声地编织着历史的网。 每一环年轮,都是过往的篇章, 在静默中,诉说着沧桑。
树根的图像可能让人联想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循环。在音乐中,某些低沉的音符或节奏可能被比喻为树根的稳固和深沉。
在不同语言和文化中,树根的象征意义往往相似,都与稳定、根基和生命力有关。例如,在日语中,“根”(ね)也有根部的意思,同时也用于比喻事物的根本或基础。
树根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科学和日常语言中有着实际的应用,也在文学和艺术中扮演着重要的象征角色。了解树根的多重含义和用法,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和理解自然与文化的能力。
1.
【树】
(形声。从木,尌(shù)声。本义:栽树)。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植,立也。假借为尌竖字。-树,生植之总名。 、 《左传·昭公二年》-宿敢不封殖此树。 、 《国语·晋语》。注:“树木也。”-夫坚树在始。 、 周礼《中庸》。注:“谓殖草木也。”-地道敏树。 、 《周礼·大司徒》-二曰树艺。 、 《诗·鄘风·定之方中》-树之榛栗。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组词】
树事、 树杨、 十年之计,在于树木;树其树以荫行人
2.
【根】
(形声。从木,艮(gèn)声。本义:草木之根)。
植物生长于土中或水中吸收营养的部分。
【引证】
《说文》-根,木株也。 、 《说文通训定声》-蔓根为根,直根为柢。 、 《韩非子·解老》-根深,则视久。 、 《老子》-是谓深根、固柢。 、 《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 、 宋·沈括《梦溪笔谈》-其无宿根者,候苗成而未有花时采,则根生已足而又未衰。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组词】
根荄、 根茇、 根柢、 根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