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5:10: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5:10:07
冠履倒施(guān lǚ dào sh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帽子和鞋子颠倒穿戴,比喻做事颠倒次序,本末倒置。这个成语强调了行为或决策的错误顺序,通常用来批评那些不按常规或逻辑行事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冠履倒施常用于讽刺或批评那些不按常理出牌的人物或行为。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行为荒谬或不合逻辑。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逻辑学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讨论决策过程中的错误。
同义词:本末倒置、颠倒黑白、倒行逆施 反义词:循序渐进、按部就班
冠履倒施这个成语最早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冠履倒施,天下大乱。”原意是指帽子和鞋子颠倒穿戴,后来引申为行为或决策的颠倒。
在传统文化中,冠履象征着礼仪和秩序,因此冠履倒施**这个成语强调了维护社会秩序和正确行为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混乱和无序的感觉,联想到了不合理的决策和行为,可能会引起人们的困惑和不满。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或某组织的行为明显不合逻辑或顺序颠倒,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表达不满或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事如棋局,冠履倒施频。黑白颠倒处,人心自分明。”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戴着帽子却穿着鞋子在头上,这种画面会给人以滑稽和混乱的感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混乱的噪音或不和谐的音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putting the cart before the horse”,意思也是做事顺序颠倒。
冠履倒施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能够准确地描述一种错误的行为模式,还能够引发人们对秩序和逻辑的思考。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是非常重要的。
盖自宋室不竞,冠履倒施,大贤处下,不肖处上。
1.
【冠】
戴;戴帽子。
【引证】
《楚辞·屈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冠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 、 《战国策·齐策》-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组词】
沐猴而冠;冠带、 冠巾、 冠狗
超出众人;超过;位居第一。
【引证】
《史记·萧相国世家》-位冠群臣,声施后世。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将军勇冠三军,才为出世,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近世寇莱公豪侈冠一时,然以功业大,人莫之非。
【组词】
冠带医生、 冠首、 冠绝、 冠伦
2.
【履】
(会意。小篆字,从尸,即人;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履在战国以前一般只作动词用。一般用“屦”称鞋子。用“鞋”是唐以后的事了。本义:践踏)。
同本义。
【引证】
《易·坤》-履霜,履虎尾。 、 《诗·魏风·葛屦》-可以履霜。 、 《礼记·玉藻》-履蒯席。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地履其黄。 、 《庄子·养生主》-足之所履。
【组词】
履危、 履亩、 履虎尾、 履迹、 履霜、 涉水如履平地;履冰、 履冰狐、 履坦、 履虚、 履薄行走
3.
【倒】
上下、前后颠倒。
【引证】
《礼记·曲礼》-倒筴侧龟于君前。 、 宋·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倒影江中。
【组词】
倒序、 倒用印、 倒错、 倒景、 倒三不着两
向相反方向移动。
【引证】
李贺《秦王饮酒》-酒酣渴月使倒行。
【组词】
倒车;倒回、 倒兵、 倒仰、 倒跟脚
4.
【施】
(形声。从(yǎn),也声。本指旗帜)。
旗飘动。
【引证】
《说文》朱骏声通训定声-旖施,柔顺摇曳之貌。 、 《说文》-施,旗貌。 、 《史记·司马相如传》。索隐:“犹阿那也。”-旖旎(施)从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