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4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5 05:41:21
“方城”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四方的城墙或城池。在古代**,方城通常指的是一个有四方形城墙的城池,这种城池的设计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的一种典型形式。
在文学中,“方城”可能被用来象征坚固和稳定,或者作为历史背景的一部分来描述古代城市的结构。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建筑时。在专业领域,如建筑学或历史学,方城可能被用来具体指代特定历史时期的城池设计。
同义词:城池、城郭、城垣 反义词:无(由于“方城”特指一种城池形式,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方城”一词源于古代汉语,其中“方”指的是四方形,“城”指的是城墙或城池。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主要保留在历史和考古学的语境中,用以描述古代城市的特定形态。
在文化中,方城象征着古代文明的防御工事和城市规划的智慧。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安全和秩序的追求,同时也是悠久历史和文化遗产的体现。
“方城”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辉煌和历史的厚重感。它可能激发人们对过去的想象和对历史的敬畏。
在参观历史遗址时,我曾亲眼见到过方城的遗迹,那种历史的沧桑感和建筑的宏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方城”:
在时间的河流中,方城矗立,
见证了无数晨曦与黄昏。
它的石墙诉说着古老的传说,
每一块砖都刻满了岁月的痕迹。
想象一座方城,可能会联想到古老的石墙、城门开启的沉重声响,以及城墙上风吹过的呼啸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城池设计也有,但可能不被称为“方城”。例如,欧洲的中世纪城堡也有类似的防御结构,但它们的设计和用途可能有所不同。
“方城”这个词对我来说,不仅是一个历史学术语,也是一个连接过去和现在的桥梁。它让我思考古代人的智慧和他们对安全与秩序的追求。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化和历史的深度。
1.
【方】
(象形。下从舟省,而上有竝头之象。故知并船为本义。本义:并行的两船;泛指并列;并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方,併船也。象两舟总头形。 、 《尔雅》。李注:“竝两船曰方舟。”-大夫方舟。 、 《庄子·山木》-方舟而济于河。 、 《仪礼·乡射礼》。注:“犹併也。”-不足方。 、 《国语·齐语》-方舟设泭。 、 《诗·周南·汉广》-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 《资治通鉴》-操军方连战舰,首尾相接。 、 《史记·郦食其列传》-蜀汉之粟,方船而下。
【组词】
方轨、 方轩
2.
【城】
(会意。从土,从成,成亦声。本义:城墙)。
同本义 。都邑四周用作防御的高墙。一般分两重,里面的叫城,外面的叫郭,城字单用时,多包含城与郭。城郭对举时,只指城。
【引证】
《说文》-城,所以盛民也。 、 《礼记·礼运》-城郭沟池以为固。 、 《史记·田单列传》-使老弱女子乘城。 、 《公羊传·定公十二年》。注:“天子周城,诸侯轩城。”-百雉而城。 、 《谷梁传·隐公七年》-城为保民为之也。 、 《墨子·七患》-城者,可以自守也。 、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组词】
城内;城外;万里长城;城守、 城曲、 城铺、 城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