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6:01: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6:01:45
拂衣而去: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轻轻地拂去衣服上的灰尘,然后离开。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境下,某人因为不满、愤怒或失望而决定离开,动作中带有一定的决绝和不满情绪。
拂衣而去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具体出处不详,但在古代文献中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拂衣而去常常与文人墨客的高洁品格和独立精神相联系。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反映了个人对不公或不满的反抗态度。
这个成语给人以决绝和不满的情感反应,联想中常带有一定的悲壮和无奈。它让人想到那些因为坚持原则而选择离开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目睹一位同事因为对公司管理的不满而拂衣而去,这种决绝的行为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拂衣而去,留下一地尘埃,心中的理想,随风飘散。”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个人轻轻拂去衣服上的灰尘,然后转身离开的画面。听觉上,可能联想到衣料摩擦的声音和脚步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alk away in disgust”或“storm out”,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情绪相似。
拂衣而去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历史文化内涵,它不仅是描述离开的动作,更是表达不满和决心的象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子敬瞋目曰:‘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遂拂衣而去。
太后深以为不可,帝~,曰:‘何必谋于闺门!’
王子敬少年时,曾经看见他父亲的门生们在一起赌博,见有胜负就说“南风不竞”。这些门生看他是小孩子就轻蔑地说:“小孩子管中窥豹,时见一斑。”子敬十分生气地说:“远惭荀奉倩,近愧刘真长。”就拂衣而去
1.
【拂】
(形声。从手。弗声。本义:拂拭;掸除)。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随击随过,犹拍也。”-拂,过击也。 、 《广雅》-拂,去也。 、 《仪礼·大射仪》。注:“去尘也。”-授弓拂弓。 、 《考工记·弓人》。注:“拂之摩之。”-和弓击摩。 、 《仪礼·既文礼》-商祝拂柩。 、 《仪礼》-主人拂几。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以手拂之,其印自落。
【组词】
拂掉、 拂帚、 拂子、 拂须、 拂去桌上的尘土
2.
【衣】
穿衣。
【引证】
《孟子·滕文公上》-许子必织布然后衣乎? 、 、 《韩非子·五蠹》-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
【组词】
衣紫腰金、 衣帛、 衣冠
遮盖;包扎。
【引证】
《易·系辞下》-古之葬者,厚衣之以薪。 、 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裂裳衣疮。
【组词】
衣被海内、 衣饰、 衣覆
3.
【而】
才能。
【引证】
《墨子·尚同下》-然计天下之所以治者,何也?唯而以尚同一义为政故也。 、 《管子·枢言》。微而,犹无能。而、能古字通用-戒之戒之,微而异之。 、 《管子·小匡》-小白承天子之命而毋下拜。 、 《商君书·慎法》-不待我而有成事者也。
4.
【去】
(会意兼形声。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人(大),下面是口(或作“凵”),表示人离开洞口或坑坎而去。《说文》:“从大,凵声。”凵(qū)。本义:离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去,人相违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春秋·庄公四年》-纪侯大去其国。 、 《谷梁传》-大去者,不遗一人之辞也。 、 《左传·襄公二十年》-武子去所。 、 《战国策·齐策》-不能相去。 、 唐·柳宗元《三戒》-乃去。 、 宋·欧阳修《归田录》-久而不去。 、 《聊斋志异·狼三则》-一狼径去。 、 清·魏禧《大铁椎传》-东向驰去。
【组词】
去离、 去任、 去住无门、 去来、 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