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5:44: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5:44:39
“两报一刊”是一个特定的术语,通常指的是在大陆,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由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直接控制的三种主要媒体:《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这三者被视为官方意识形态的喉舌,负责传达党的政策和指导思想。
在文学和口语中,“两报一刊”通常用于指代这些官方媒体,尤其是在讨论文化大革命或**的政治历史时。在专业领域,如新闻学、历史学和政治学,这个词汇被用来分析和讨论媒体在政治宣传中的作用和影响。
“两报一刊”这个词汇起源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和《红旗》杂志被赋予了特殊的政治地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逐渐成为历史学术语,用于指代那个特定时期的官方媒体。
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两报一刊”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是信息传播的工具,也是政治斗争的武器。这些媒体的内容和导向直接影响着亿万**人的思想和行为。
对于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来说,“两报一刊”可能带有复杂的情感色彩,既有对权威的敬畏,也有对言论受限的无奈。对于年轻一代,这个词汇可能更多地引发对历史的好奇和对****的思考。
在我的学术研究中,我经常需要查阅“两报一刊”的历史档案,以了解特定政策或**的背景和影响。这些资料虽然有时显得单一和片面,但却是理解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资源。
在创作一首关于历史反思的诗歌时,我可能会这样使用:
在那“两报一刊”的年代, 字字句句皆为铁律, 如今回首, 是是非非, 历史的尘埃中, 我们寻找真相。
想象一下,一张泛黄的报纸上印着“两报一刊”的字样,背景音乐是那个时代的革命歌曲,这样的视觉和听觉组合会让人立刻联想到那个充满激情和斗争的年代。
在其他国家,可能没有完全对应“两报一刊”这样的术语,但类似的概念,如官方媒体或政府控制的喉舌,在许多国家都存在。例如,苏联的《真理报》和朝鲜的《劳动新闻》都扮演了类似的角色。
“两报一刊”这个词汇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媒体与政治关系的一个缩影。它提醒我们媒体的力量和责任,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媒体如何影响社会和个人的思想。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这样的术语帮助我更深刻地把握历史的脉络和社会的变迁。
1.
【两】
(会意。从一,兩平分。兩亦声。本义:二十四铢为一两)。
同本义 16两为1斤。今市制折合国际单位制0。05千克,十钱一两,十两一斤。
【引证】
《说文》-两,二十四铢为一两。 、 《汉书·律历志上》-衡权…本起于黄钟之重。一龠容千二百黍,重十二铢,两之为两,二十四铢为两,十六两为斤。…两者,两黄钟律之重也。
2.
【报】
(会意。从帇,从阜,金文字形,左边象刑具形,即“帇(niè)”。右象手按人使之跽跪意,即“阜”,读fǔ。组合在一起表示治人罪之意。本义:断狱,判决罪人)。
同本义。
【引证】
《汉书·胡建传》-辟报故不穷审。 、 《后汉书·鲁恭传》。注:“谓奏请报决也。”-报囚。 、 《韩非子·五蠹》-报而罪之。
3.
【一】
(指事。“一”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数词。大写作“壹”。最小的正整数。常用以表示人或事、物的最少数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 《淮南子·诠言》-一也者,万物之本也。 、 《老子》-抱一而天下试。 、 《书·君奭》。传:“天子也。”-故一人有事于四方。 、 汉·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一夫夜呼,乱者四应。(公元九二年六月,李存莇妻刘皇后听信宦官诬告,杀死大臣郭崇韬,时谣言纷起,人心惶惶。屯驻在贝州(现河北省清河县)的军人皇甫晖勾结党羽作乱,拥立指挥使赵在礼为帅,攻入邺都(现河南省安阳市)。邢州(现河北省邢台市)、沧州驻军相继作乱。)
【组词】
一境、 一丝、 一碗水往平处端、 一拳正打在心窝、 一人做一人当、 一客不烦二主、 一动不如一静、 一言抄百语、 一缘一会、 一路功名、 一盘一盒、 一清如水、 一毫不爽、 一息恹恹
4.
【刊】
(形声。从刀,干声。本义:砍,砍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刊,剟也。 、 《广雅》-刊,削也。 、 《周礼·柞氏夏日至令》。注:“谓斫去次地之皮。”-刊阳木而火之。 、 《礼记·杂记》。注:“犹削也。”-刊其柄与末。 、 《书·益稷》-随山刊木。
【组词】
刊山、 刊木、 刊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