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1:18: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1:18:14
公决(Referendum)是指通过公众投票来决定某个政治问题或政策的方式。它是一种直接民主的形式,允许公民直接参与决策过程,而不是通过代表(如议员或政府官员)来间接表达意愿。
公决一词源自拉丁语“referendum”,意为“必须被提交”。在1*世纪引入英语,最初用于描述议会中需要重新考虑的事项。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演变为指代公众投票的过程。
在许多民主国家,公决被视为公民参与政治的重要方式。然而,它也可能引发争议,如公决的合法性、结果的执行问题以及公决可能带来的社会分裂。
公决通常与民主、参与和责任等正面情感相关联。然而,它也可能引发焦虑和分裂,特别是在公决结果可能导致社会重大变动时。
在个人生活中,公决的概念可能与参与社区决策、投票选举等活动相关。例如,参与学校或社区的决策投票,体验直接民主的过程。
在诗歌中,公决可以被用来象征集体意志的力量:
在公决的广场上, 众声喧哗,意志汇聚, 每一票,都是心跳的回响。
公决可能让人联想到投票站、选票箱和计票过程。视觉上,可能是一排排的投票亭和忙碌的计票员;听觉上,可能是选举日的钟声和人们的讨论声。
在不同文化中,公决的形式和意义可能有所不同。例如,瑞士是一个经常使用公决的国家,而其他国家可能较少采用这种方式。
公决作为一种直接民主的形式,体现了公民参与和决策的重要性。它在政治学和社会学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同时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公民责任和参与的体现。通过学*和理解公决,可以更好地认识民主制度的运作和公民的角色。
1.
【公】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八”,表示相背,下面是“厶”(“私”的本字)。合起来表示“与私相背”,即“公正无私”的意思。本义:公正,无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公,平分也。 、 《韩非子·五蠹》-背厶谓之公,或说,分其厶以与人为公。 、 《春秋·元命苞》-公之为言公正无私也。 、 《贾子·道术》-兼覆无私谓之公。 、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
【组词】
公气、 公素、 公洁、 公慎、 公诚
2.
【决】
(形声。从水,夬(guài)声。本义:疏通水道,使水流出去)。
同本义。
【引证】
《史记·河渠书》-自河决瓠子后,二十余岁,岁因以数不登。 、 《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大决所犯,伤人必多。 、 《说文》-决,行流也。 、 《说文通训定声》-人导之而行曰决,水不循道而自行亦曰决。 、 《书·益稷》-予决九川,距四海。 、 《孟子》-决之东方而东流。 、 《汉书·沟洫志》-治水有决河深川。 、 《韩非子·初见秦》-决水而灌之。 、 《史记·秦始皇纪赞》-河决不可复壅,鱼烂不可复全。 、 《韩非子·五蠹》-鲧禹决渎。 、 、
【组词】
决江、 决汩、 决子军、 决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