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11: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11:53
搴裳(qiān shā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提起衣裳”。在古代,这个动作通常表示准备涉水或表达一种恭敬的态度。
文学语境:在古典文学中,“搴裳”常用于描述人物涉水过河的情景,如《诗经·郑风·搴裳》中的“搴裳涉溱”。
口语语境:在现代口语中,这个词汇使用较少,更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历史叙述中。
专业领域:在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搴裳”可能被用来分析古代人的行为模式或文化*俗。
同义词:提裳、揭裳
反义词:垂裳(放下衣裳)
“搴”字在古代有“拔取”之意,“裳”指古代的下裙。随着时间的推移,“搴裳”逐渐固定为提起衣裳的动作,失去了其原始的“拔取”含义。
在古代**,搴裳不仅是涉水的准备动作,也象征着一种礼仪和谦逊的态度。在某些仪式或场合中,搴裳可能具有特定的文化意义。
“搴裳”给人一种古典、优雅的感觉,联想到古代文人的风度和礼仪。
在现代生活中,“搴裳”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描述古代场景或文化活动时,可能会间接提及。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月下搴裳,步履轻盈,穿越千年,寻觅那古韵。”
结合古代服饰的图片,可以更好地理解“搴裳”的动作;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古代音乐中的柔和旋律,与搴裳的优雅动作相呼应。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动作可能没有特定的词汇,但提起衣裳的动作在准备涉水或表达谦逊时是普遍存在的。
“搴裳”作为一个具有深厚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使用较少,但它承载了古代礼仪和文化的重要信息。在学和理解这个词汇时,我们不仅学了语言知识,也增进了对古代文化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