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46: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46:39
搴旗斩馘(qiān qí zhǎn guó)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拔取敌人的旗帜,斩杀敌人的首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在战斗中英勇杀敌,取得胜利。
在文学作品中,搴旗斩馘常用来描绘战场上的英雄形象,强调其勇猛和战功。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相关的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军事史或古代战争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具体描述某次战役的细节。
同义词:
反义词:
搴旗斩馘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战争的实际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它被用来比喻在任何竞争或斗争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古代文献中,如《史记》、《汉书》等,都有使用这个成语的记录。
在传统文化中,搴旗斩馘**象征着英雄主义和忠诚。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战争英雄的崇拜和对胜利的渴望。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但其背后的精神和价值观仍然被人们所推崇。
这个成语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联想到战场上的血腥和英勇。它激发了对英雄的敬仰和对胜利的向往,同时也可能引发对战争残酷性的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军事或英雄主义的话题时,它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例如,在讲述一个关于古代战争的故事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来增强描述的生动性和感染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战鼓隆隆震天响,
勇士搴旗斩馘忙。
血染沙场英雄泪,
千古传颂不朽章。
想象一幅画面:战场上尘土飞扬,勇士手持利剑,拔取敌旗,斩杀敌将。背景音乐可以是激昂的战鼓和号角声,营造出紧张和激烈的战斗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capture the flag and decapitate the enemy leader”,虽然在表达上略有不同,但传达的英勇和胜利的意义是相似的。
搴旗斩馘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历史和军事的术语,它还承载着文化和情感的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增强表达的深度和广度。通过深入学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文化,以及它在现代社会中的意义和影响。
今日之伐,须如雷霆之震,虎豹之系,搴旗斩馘,扫孽除凶。
1.
【搴】
(形声。从手,寒省声。本义:拔取)。
同本义。
【引证】
《广韵》-搴,取也。 、 《后汉书·杜笃传》-搴旗四麾。 、 《史记·刘敬叔孙通传》-斩将搴旗之士。 、 《晏子春秋》-寡人不席而坐地,二三子莫席,而子独搴草而坐之,何也?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搴大旗者。
【组词】
搴旗、 搴须、 搴条
2.
【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旗,熊旗五游,以象罚星,士卒以为期。 、 《广雅》-熊虎曰旗。 、 《周礼·春官》-师都建旗。 、 《周礼·司常》-熊虎为旗及国之大阅。 、 《曹刿论战》-望其旗靡。
泛指各种旗帜。
【引证】
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 《礼记·月令》-以为旗章。 、 《管子·兵法》-旗所以立兵也,所以利兵也,所以偃兵也。
【组词】
旗纛、 旗牌、 旗鼓、 旗头、 旗麾
3.
【斩】
(会意。从车,从斤。古有“车裂”之刑,故从车。斤,斧子,可用于杀人。本义:古代死刑的一种。斩首或腰斩;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斩,截也。 、 《尔雅·释诂》-斩,杀也。 、 《诗·小雅·节南山》-国既卒斩。 、 《释名·释丧制》-斫头曰斩,斩要曰要斩。 、 《周礼·秋官·掌戮》。注:“斩以斧钺,若今之要斩;杀以刀刃,若今之弃市。”-掌斩杀贼谍而膊之。 、 《墨子·备城门》-不从令者斩。 、 《史记·陈涉世家》-法皆斩。 、 、 、 《世说新语·自新》-杀虎斩蛟。
【组词】
斩使、 斩棺戮尸、 斩立决、 斩馘、 问斩、 斩首
4.
【馘】
(形声。从耳,或声。本义:古代战争割取敌人的左耳,用以计数报功)同本义。
【引证】
《说文》-馘,军战断耳也。春秋传曰:“以为俘馘。 、 《尔雅》-馘,获也。 、 《诗·大雅·皇矣》-攸馘安安。 、 《礼记·王制》-以馘馘告。 、 《左传》-俘二百八十人,馘百人。
割下的左耳。
【引证】
《诗·鲁颂·泮水》-矫矫虎臣,在泮献馘。 、 《三国志·武帝纪》-献馘万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