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47:5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21:47:50
土崩:字面意思是指土壤或岩石崩塌、崩解。基本含义通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崩溃或瓦解,尤其是在比喻政治、组织或个人的崩溃时。
“土崩”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描述的是土壤或岩石的物理状态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扩展到了比喻性的使用,用来描述任何形式的崩溃或瓦解。
在**文化中,“土崩”常与自然灾害联系在一起,也被用来形容政治或社会的动荡。例如,历史上的朝代更替有时会被形容为“土崩瓦解”。
“土崩”这个词给人一种破坏和不可控的感觉,它可能引发人们对自然力量的敬畏,或是对失败和崩溃的恐惧。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关于自然灾害的记忆,如山体滑坡或地震,这些**可以用“土崩”来形容。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幕下,山峦的轮廓在月光中若隐若现,突然一声巨响,土崩石裂,打破了宁静的夜。”
想象一幅画面:一座山在暴雨中摇摇欲坠,最终轰然倒塌,尘土飞扬。声音上,可以联想到岩石崩裂的巨响和土壤滑动的沙沙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andslide”或“collapse”,它们在描述物理现象时与“土崩”相似,但在比喻使用上可能有所不同。
“土崩”这个词不仅描述了自然现象,还广泛用于比喻各种形式的崩溃。了解这个词的多种用法和含义,有助于丰富语言表达,增强描述复杂情境的能力。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崩】
(形声。从山,朋声。本义:山倒塌)。
同本义。
【引证】
《左传·成公五年》-梁山崩。
【组词】
山崩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