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9:32: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09:32:34
声浪:字面意思是指声音的波浪,通常用来比喻***的、有影响力的声音或舆论。在实际使用中,它常常指代一群人或公众发出的强烈意见或呼声,这种声音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和传播力。
声浪一词源于对声音物理现象的描述,后来被引申为比喻用法,用以形容社会舆论的强大影响力。随着社会媒体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频率和影响力都有所增加。
在现代社会,声浪常常与公众意见、社交媒体和网络文化紧密相关。它反映了公众对某一**或话题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也体现了信息时代的传播特点。
声浪给人以强烈、有力的感觉,它可能引发共鸣或争议,影响人们的思考和行为。在积极的情况下,它可以推动社会进步和变革;在消极的情况下,它可能导致混乱和冲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某些引发广泛讨论,形成声浪。例如,某次公共在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公众的意见和情绪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声浪,推动了**的解决或改变。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这声浪的海洋中,每一滴水珠都是一颗心的跳动。”
想象一群人在广场上高呼口号,声音汇聚成一股强大的声浪,这种场景可以通过视觉艺术或音乐来表达,传达出力量和团结的感觉。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wave of voices”或“public outcr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代类似的集体声音和社会反应。
声浪是一个富有表现力的词汇,它不仅描述了声音的物理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社会舆论的力量和影响。在信息时代,理解和利用声浪对于个人和社会都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社会动态,更有效地参与公共讨论。
1.
【声】
(形声。从耳,殸(qìng)声。“殸”是古乐器“磬”的本字,“耳”表示听。本义:声音;声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声,音也。 、 《礼记·乐记》-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 、 《虞书》-声依永律和声。 、 《礼记·郊特牲》-凡声阳也。 、 《诗·齐风·鸡鸣》-苍蝇之声。 、 《诗·小雅·车攻》-有闻无声。 、 柳宗元《永州八记》-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 《孟子·梁惠王下》-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
【组词】
声叉、 声嘶、 声如洪钟、 声振林木、 声动梁尘
2.
【浪】
波浪,水因风吹、石激而形成的涌动。
【引证】
《世说新语·雅量》-风起浪涌。 、 李白《行路难》-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左思《魏都赋》-温泉毖涌而自浪。
【组词】
风浪、 激浪、 浪波、 浪淘淘
放荡;放纵。
【引证】
《诗·邶风·终风》-谑浪笑敖。
【组词】
浪弟子、 浪事、 浪荡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