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1:21: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1:21:12
词汇“甲吏”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主要指的是古代官府中的低级官员或差役。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甲吏”进行深入分析:
“甲吏”一词由“甲”和“吏”两个字组成。在古代,“甲”有时指等级或序列中的第一等,而“吏”则是指官员或从事文书工作的人员。因此,“甲吏”可以理解为官府中级别较低但有一定职权的官员。
在文学作品中,“甲吏”常被用来描述那些执行上级命令、管理日常事务的小官。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文献、古代小说和戏剧中有较多出现。
“甲吏”一词源于古代官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具体含义和使用场景有所变化,但基本保持了其作为低级官员的含义。
在**古代社会,甲吏是官府体系中的基层人员,他们的工作涉及日常行政管理和法律执行,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力量。
对于现代人来说,“甲吏”可能带有一定的负面情感色彩,因为它们常被描绘为腐败、无能或欺压百姓的形象。
在现代社会,“甲吏”一词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古代官制或历史**时,仍可能被提及。
在创作中,可以将“甲吏”作为一个角色,描绘其在古代社会中的生活和工作,展现其复杂的人性和社会地位。
想象一个穿着古代官服、手持文书的甲吏形象,可能会联想到古代官府的严肃氛围和繁忙的工作场景。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甲吏”的词汇,但类似的低级官员或行政人员在各种文化中都有存在。
通过对“甲吏”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官制和社会结构,同时也能够体会到语言在描述历史和社会现象时的丰富性和复杂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和传达历史文化信息。
1.
【甲】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 《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组词】
莩甲;甲坼
2.
【吏】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引证】
《说文》-吏,治人者也。 、 《汉书·景帝纪》-吏者,名之师也。 、 《汉书·惠帝纪》-吏所以治民也。 、 《管子·朋法》-吏者,民之所悬命也。 、 《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王使委于三吏。 、 《国语·周语》-百吏庶民。 、 《战国策·齐策》-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韩诗外传》-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 、 方苞《狱中杂记》-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
【组词】
吏势、 吏议、 吏司、 吏兵、 吏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