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8:01:4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8:01:47
“甲午风云”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指的是发生在甲午年(14年,即清光绪二十年)的一系列重大,特别是指中日甲午战争(又称中日战争或第一次中日战争)。这场战争以清朝的失败和签订《马关条约》告终,对**近代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文学中,“甲午风云”常被用来象征国家的衰败和民族的觉醒。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形容某个时期内发生的重大**或变革。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和国际关系学,这个词汇则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政治含义。
同义词:甲午战争、中日战争、第一次中日战争 反义词:和平时期、繁荣时代(这些反义词并不是直接对应“甲午风云”,而是指与其相对的和平或繁荣状态)
“甲午”源自*传统的干支纪年法,每0年一个周期,甲午年是其中的一年。这个词汇随着中日甲午战争的历史**而被广泛使用,成为描述那段历史的关键词。
在,甲午风云常被用来讨论民族主义、国家主权和近代化进程。这场战争的失败被视为近代史上的一个转折点,促使许多**人反思和改革。
对于许多**人来说,“甲午风云”可能唤起一种悲壮和反思的情感,因为它代表了国家的屈辱和民族的觉醒。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英雄的牺牲和民族的复兴。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历史课程中学*过甲午风云,这让我对的近代史有了更深的理解。这个词汇也常出现在关于近代史的讨论和写作中。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甲午风云起,英雄泪满襟。百年沧桑路,今朝再奋蹄。”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甲午战争战场的油画,烟雾弥漫,士兵奋勇作战。听觉上,可以联想到战鼓声、枪炮声和士兵的呐喊声。
在日语中,“甲午风云”可能被翻译为“日清戦争”(Nisshin Sensō),反映了日本对这场战争的称呼。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但可以通过解释来传达相似的历史**和情感。
“甲午风云”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历史的标签,更是近代史的一个重要符号。它提醒我们历史的教训,激励我们为民族的复兴而努力。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和传达复杂的历史和文化背景。
1.
【甲】
(象形。小篆字形,像草木生芽后所戴的种皮裂开的形象。本义:种籽萌芽后所戴的种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甲,东方之孟阳气萌动。从木,戴孚甲之象。 、 《六书故》-甲象草木戴种而出之形。 、 《易·解》-雷雨作而百果草木皆甲坼(chè)。
【组词】
莩甲;甲坼
2.
【午】
(象形。本义:御马索)。
同本义。
【引证】
郭沫若《甲骨文字研究》-[甲骨文“午”字]疑当是索形,殆驭马之辔也。
3.
【风】
比喻感化。
【引证】
《史记·平准书》-天子于是以式终长者,故尊显以风百姓。
【组词】
风民
4. 【云】 (象形。《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雲”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云彩。这个意义后作“雲”)。 同本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