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14:4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14:49
词汇“削国”在中文中并不常见,也没有明确的标准定义。根据字面意思,“削”通常指减少或削弱,“国”指国家。因此,“削国”可以理解为削弱国家的力量或减少国家的规模。然而,由于这个词汇并不常见,其具体含义和用法可能需要根据具体语境来解释。
“削国”字面意思是指减少或削弱国家的力量、规模或影响力。
在文学作品中,“削国”可能用来描述一个国家因战争、政治斗争或经济危机而实力减弱的情况。在口语或日常对话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是在讨论历史**或政治话题时。
由于“削国”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历史不详。通常,“削”字来源于古代汉语,意为削减或切割,而“国”字则指国家或领土。
在特定的历史或政治背景下,“削国”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国家的衰落或被削弱的情况,这在讨论历史上的帝国衰落或现代国家的政治变动时可能会用到。
“削国”这个词汇可能带有一种负面或悲观的情感色彩,因为它通常与国家的衰弱和人民的苦难相关联。
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个人生活中可能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或遇到。
在创作中,可以将“削国”用于描述一个虚构世界中的国家因某种灾难或冲突而逐渐衰弱的故事情节。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曾经繁荣的国家现在只剩下废墟和荒凉的景象。音乐方面,可能会联想到悲伤或沉重的旋律。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削国”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可以通过组合其他词汇来实现,例如英语中的“weaken a country”或“shrink a nation”。
“削国”这个词汇虽然不常见,但它提供了一种描述国家衰弱或减少的特定方式。在学和使用这个词汇时,需要注意其特定的语境和可能的负面情感色彩。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更准确地表达复杂的概念和情感。
1.
【削】
削弱,削减。
【引证】
《韩非子·五蠹》-辩智而鲁削。 、 宋·苏洵《六国论》-日削月割。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兵挫地削。 、
徒峭。
【引证】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石崖侧削。
【组词】
削壁(徒削的山崖)——现专用于合成词中,如“剥削”、“削减”、“瘦削”义同“削(xiāo)”
2.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