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0: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0:20:48
呓言:指人在睡梦中或精神恍惚状态下说的话,通常是无意识或不连贯的言语。
呓言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来描述人在睡眠中的言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扩展到包括任何无意识或不连贯的言语。
在**传统文化中,呓言有时被视为灵魂出窍或与超自然现象相关的迹象。在现代社会,呓言更多被视为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
呓言给人以神秘和不可捉摸的感觉,可能引发对未知和潜意识的探索欲望。
在个人经历中,呓言可能出现在亲人或朋友的睡眠中,引发对睡眠和梦境的兴趣。
在诗歌中,呓言可以用来表达深层的情感或隐晦的思想:
夜深人静,星光点点, 他的呓言,如风中絮语, 飘散在无边的梦境里。
呓言可能让人联想到夜晚的宁静和微弱的喃喃声,或是昏暗房间中模糊的人影。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sleep talking”或“somniloquy”,而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有着不同的词汇和解释。
呓言作为一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生理现象,也触及了人类对梦境和潜意识的探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呓言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情感世界。
1.
【呓】
梦中说话。
【引证】
《列子》-眠中哈呓呻呼。 、 清·林嗣环《秋声诗自序》-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
【组词】
呓言、 呓怔
2.
【言】
(指事。甲骨文字形,下面是“舌”字,下面一横表示言从舌出。“言”是张口伸舌讲话的象形。从“言”的字与说话或道德有关。本义:说,说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直言曰言,论难曰语。 、 《左传·襄公二十七年》-志以发言。 、 《左传·昭公九年》-志以定言。 、 《国语·周语上》-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 《法言·问神》-言,心声也。 、 《墨子经》-言,口之利也。 、 《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具言所闻。 、 《后汉书·列女传》-趋机而言。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唐纪》-言于李??。 、 明·魏禧《大铁椎传》-言讫不见。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组词】
言绝、 言言、 言不尽意、 言戏、 言人人殊、 言笑自若、 言之无文、 言方行圆、 言信、 言爽、 言不顾行、 言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