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58: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58:26
词汇“[献豕]”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献豕”字面意思是指进献猪只,特指古代祭祀时向神明或祖先献上猪作为祭品。在古代,猪是重要的家畜,也是祭祀中常见的祭品之一。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诗经》、《左传》等,可能会出现“献豕”这个词,用以描述祭祀的场景。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古代文化、历史或**仪式时。
“献”字在古代汉语中意为进献、奉献,而“豕”则是猪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中“献豕”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更多地出现在学术研究或历史文献中。
在古代,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体现了人们对神灵或祖先的尊敬和祈求。献豕作为祭祀的一部分,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信仰和礼仪制度。
对于现代人来说,“献豕”可能会唤起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对传统仪式的尊重。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简朴和虔诚。
由于“献豕”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现代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如果参与或研究古代文化、历史或**,可能会在相关讨论中提及。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献豕”来营造古代氛围,例如:“古道边,村民献豕,烟火缭绕,祈愿丰收。”
想象古代祭祀的场景,可以看到村民们忙碌地准备祭品,听到祭祀时的钟鼓声和祈祷声,这些都可以与“献豕”这个词汇联系起来。
在其他文化中,也有类似的祭祀*俗,如古希腊的献祭仪式,但具体使用的祭品可能不同。
“献豕”是一个承载着古代文化和*信仰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对于理解古代社会和礼仪制度具有重要意义。在学语言和文化的
1.
【献】
(会意。从犬,鬳(yàn)声。“犬”代表进献之物。本义:献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 、 《礼记·曲礼》。按,礼凡荐腥谓之献。-犬曰羹献。 、 《周礼·大司马》-献禽以祭祖。 、 《诗·豳风·七月》-献羔祭韭。 、 《仪礼·聘礼》-荐晡醢,三献。(三献:陈祭品三次献酒。)
【组词】
献尸、 献帛、 献爵、 献台
2.
【豕】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猪形,长吻,大腹,四蹄,有尾。本义:猪)同本义。
【引证】
《说文》-豕,彘也。 、 《急就篇》。颜注:“豕者,彘之总名也。”-六畜蕃息豚豕猪。 、 《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白蹢。 、 《楚辞·大招》-豕首纵目。 、 《吕氏春秋·察传》-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
【组词】
豕心、 豕仙、 豕牢、 豕突、 豕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