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0:03: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0:03:01
“云集响应”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许多人或事物像云一样聚集并迅速做出反应。基本含义是指在某个**或号召下,人们或事物迅速聚集并积极响应。
在文学作品中,“云集响应”常用来形容人群对某个重大的迅速反应,如政治、社会活动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形容某个活动或聚会的人气旺盛。在专业领域,如市场营销或公共关系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描述消费者或公众对某个产品或**的积极反应。
同义词中,“蜂拥而至”强调人群的密集和迅速,而“纷纷响应”和“踊跃参与”则更强调积极性和热情。反义词则表达了相反的态度和行为。
“云集响应”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现代,主要在20世纪中后期开始广泛使用。随着社会活动和信息传播的加快,这个词汇逐渐成为描述快速反应和聚集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云集响应”常用来形容人们对国家大事或社会的积极态度,体现了集体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汇也常用于描述网络时代的快速传播和公众反应。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积极和热情的,联想到的是人们团结一致、积极向上的场景。它影响了我对社会活动和集体行动的看法,让我更加倾向于参与和支持。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曾参与过一个社区环保项目,当社区发出号召时,居民们云集响应,共同清理公园,这让我深刻感受到了社区的凝聚力和行动力。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绿意盎然,志愿者们云集响应,共绘社区新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聚集在一起,脸上带着笑容,手中拿着工具,共同参与某个活动。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人群的喧闹声和工具的碰撞声,形成一种热闹而有序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warm response”或“massive response”,但这些表达更侧重于数量上的庞大,而不像“云集响应”那样同时强调速度和积极性。
“云集响应”这个词汇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量,还让我能够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人们在社会活动中的积极行为。通过深入学和分析,我对这个词汇的理解更加全面,也更能灵活运用在不同的语境中。
1. 【云】 (象形。《说文》:古文字形。象云回转形。“雲”为会意字,从雨,从云。本义:云彩。这个意义后作“雲”)。 同本义。
2.
【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集,群鸟在木上也。 、 《尔雅》-集,会也。 、 《诗·唐风·鸨羽》-集于苞栩。 、 《诗·周南·葛覃》-黄鸟于飞,集于灌木。
【组词】
集隼、 集凤
引申为停留。
【引证】
《国语》-人皆集于苑,己独集于枯。 、 《孟子·梁惠王上》-齐集有其一。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沙鸥翔集。 、 《聊斋志异·促织》-旋见鸡伸颈摆扑;临视,则虫集冠上,力可不释。
3.
【响】
(形声。从口,鄉声。本义:回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響,声也。 、 《剧秦美新》-炎光飞响。 、 《史晨奏铭》-黄玉响应。 、 《易·系辞》-其受命也如响。 、 《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汉·贾谊《过秦论上》-云集响应。 、 《聊斋志异·促织》-绝无踪响。
【组词】
响臻、 响彻;响效
4.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