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22:14: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22:14:56
“悼心”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因悲伤、哀悼而感到心痛。它通常用来描述人们在失去亲人、朋友或重要人物时的心理状态,表达了一种深切的哀伤和悲痛。
在文学作品中,“悼心”常被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世界,增强情感的表达。例如,在古典诗词中,诗人可能会用“悼心”来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思念和哀痛。
在口语中,“悼心”可能不那么常用,人们更倾向于使用“伤心”、“悲痛”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情感。
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社会学,可能会使用更具体的术语来描述这种情感状态,如“哀悼反应”或“悲伤情绪”。
同义词:
反义词:
“悼心”一词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悼”字意为哀悼、悼念,“心”字则指内心、心情。随着时间的推移,“悼心”逐渐固定为一个表达深切哀伤的词汇。
在*传统文化中,哀悼和尊重逝者是非常重要的社会俗。因此,“悼心”这一词汇在文学和日常生活中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
“悼心”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葬礼、黑纱、泪水等悲伤的场景。它能够唤起人们对生命脆弱性和死亡不可避免性的深刻思考。
在个人经历中,“悼心”可能与亲人或朋友的离世相关,成为记忆中难以抹去的一部分。例如,在失去一位至亲时,人们可能会长时间地感到悼心,难以释怀。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悼心”来增强情感的表达:
夜深人静时,悼心难自抑,
月下独徘徊,泪洒故人衣。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夜晚月光下一个人独自哀悼的画面,背景音乐可能是低沉的大提琴曲,营造出一种悲伤和沉思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eartbroken”或“grieving”,它们都表达了类似的情感状态,但在文化内涵和使用*惯上可能有所不同。
“悼心”这一词汇在汉语中承载了丰富的情感和文化内涵,它不仅是一个表达悲伤的词汇,也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生者与逝者情感的桥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悼心”能够帮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和传达复杂的情感体验。
1.
【悼】
(形声。从心,卓声。本义:恐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悼,惧也。陈楚谓惧曰悼。 、 《国语·晋语》-隐悼播越。 、 《周书·谥法》-恐惧从处曰悼。 、 张衡《西京赋》-怵悼栗而耸兢。 、 《诗·桧风·羔裘》。注:“动也。”-中心是悼。 、 陈寿《三国志》-心栗手悼,书不成字。
【组词】
悼栗、 悼慑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