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5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57:56
波涛:字面意思是指汹涌起伏的水波,通常用来形容海浪或大河中的波浪。基本含义是指水面上起伏不定的波浪,常用来比喻事物的动荡或变化。
波涛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波”指的是水面的波动,“涛”则是指大浪。在古代文献中,如《诗经》、《楚辞》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用法和含义逐渐丰富和扩展。
在**文化中,波涛常与海洋、河流等自然景观相联系,象征着力量、变化和生命的活力。在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波涛常被用来表达壮阔的意境和深远的情感。
波涛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震撼和敬畏,联想到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无常。在表达上,波涛可以用来形容内心的波动或外在环境的动荡。
在个人经历中,波涛可能与海边度假、航海冒险等经历相关,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和美好的回忆。
诗歌: 波涛在海面上翻滚, 如同心中的激情澎湃。 每一次起伏,每一次涌动, 都是生命不息的证明。
结合图片,波涛的视觉联想是海浪的翻滚和冲击,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听觉上,波涛的声音是海浪拍打岸边的轰鸣,带来一种原始而震撼的听觉体验。
在英语中,对应的词汇是“waves”或“billows”,在不同文化中,波涛都象征着自然的力量和变化,但在具体的文学和艺术表达上可能有所不同。
波涛作为一个词汇,不仅在字面上描述了水波的形态,更在文学和艺术中承载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波涛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生动地描绘自然景观,更深刻地表达内心的情感和思想。
1.
【波】
(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波,水涌流也。 、 《韩非子·八说》-规有摩而水有波。 、 《淮南子·人间》。注:“波者,涌起。”-起波涛。 、 张衡《西京赋》-河渭为之波荡。 、 《文选·王褒·洞箫赋》-扬素波而挥连珠兮。 、 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洪波涌起。
【组词】
波磔、 波查、 波平如镜、 波臣为虐、 波骇、 波峭
2.
【涛】
(形声。从水,寿声。本义:大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新附》-涛,大波也。 、 《后汉书·班彪传上》-扬波涛于碣石。 、 《汉书·扬雄传上》-何必湘渊与涛濑? 、 《文选·张衡·思玄赋》-水泫沄而涌涛。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烟涛微茫信难求。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惊涛拍岸。 、 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怒涛排壑。
【组词】
涛水、 涛雪、 涛雷、 涛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