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0:4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0:43
“波流茅靡”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波浪流动,茅草随风倒伏。基本含义是形容事物随波逐流,没有坚定的立场或方向,容易受到外界影响而改变。
在文学作品中,“波流茅靡”常用来形容人物性格软弱,缺乏主见,或者形容某种风气、潮流的影响力强大,使得人们难以抗拒。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社会学、心理学等,可能会用来分析群体行为或个体心理状态。
同义词:随波逐流、随风倒、随大流 反义词:坚定不移、立场坚定、独树一帜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波流茅靡”更强调的是被动和无力的状态,而“随波逐流”则可能包含一定的主动性,即主动选择跟随潮流。
“波流茅靡”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可以推测其来源于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即波浪和茅草的特性。在历史演变中,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人的行为和心理状态。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的是坚定和有原则的行为,因此“波流茅靡”往往带有贬义,被视为一种消极的性格特征。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批评那些缺乏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
这个成语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消极的,它让我联想到软弱和无助。在表达中,我可能会用它来形容那些在压力或诱惑面前容易屈服的人。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朋友在面对困难时选择随波逐流,而不是坚持自己的原则。这让我深刻理解了“波流茅靡”的含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波流茅靡随风去,
心若磐石立不移。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片茅草在风中摇摆的景象,给人一种无力和被动的感觉。听觉上,可以联想到风声和波浪声,增强这种随波逐流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go with the flow”,但它更多地强调的是适应性和灵活性,而不是被动和无力。
“波流茅靡”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人在面对外界影响时的态度和行为。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提醒我要保持独立思考和坚定立场,避免随波逐流。
世宗朝,璁、萼、言、嵩相继用事,六卿之长不得其职。大都波流茅靡,淟涊取容。
1.
【波】
(形声。从水,皮声。本义:波浪,水自身涌动而成波动的水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波,水涌流也。 、 《韩非子·八说》-规有摩而水有波。 、 《淮南子·人间》。注:“波者,涌起。”-起波涛。 、 张衡《西京赋》-河渭为之波荡。 、 《文选·王褒·洞箫赋》-扬素波而挥连珠兮。 、 苏轼《赤壁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 《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洪波涌起。
【组词】
波磔、 波查、 波平如镜、 波臣为虐、 波骇、 波峭
2.
【流】
(会意。本义:水流动)。
同本义。
【引证】
《诗·大雅·公刘》-观其流泉。 、 《文选·马融·长笛赋》-顄淡滂流。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血流殷地。 、 《乐府诗集·林兰诗》-黄河流水。 、 唐·李白《望天门山》-碧水东流自此回。 、 唐·张志和《渔歌子》-桃花流水鳜鱼肥。
3.
【茅】
(形声。从艸,矛声。本义:草名。即白茅,俗称茅草)。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菅之不滑泽有毛者,可缩酒;又以为藉。-茅,菅也。 、 《易·大过》-藉用白茅。 、 《诗·豳风·七月》-昼尔于茅。 、 《周礼·甸师》-祭祀共萧茅。 、 《诗·小雅·白华》-白华菅兮,白茅束兮。 、 《孟子·尽心下》-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 《左传·僖公四年》-尔贡包茅不入。 、 唐·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卷我屋上三重茅。
【组词】
茅飞渡江;抱茅入竹;茅卜、 茅店、 茅茹、 茅茨、 茅塞、 茅屋采椽
4.
【靡】
(形声。从非,麻声(mǐ)。本义:无;没有)。
同本义 。
【引证】
《尔雅》-靡,无也。 、 《诗·小雅·采薇》-靡室靡家。 、 《诗·邶风·泉水》-靡日不思。 、 《战国策·秦策》-靡不有初。 、 《聊斋志异·促织》-靡计不施。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靡不毕现。
【组词】
靡有孑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