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4:33: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4:33:28
燔柴(fán chái)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烧柴”。在古代,燔柴特指祭祀时将柴火堆放在祭坛上燃烧,以此来祭祀神灵或祖先。这种仪式通常伴随着祈祷和供品的献上,是一种重要的**仪式。
燔柴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古代的祭祀场景,营造一种庄严、神圣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较少使用,除非是在讨论古代文化或仪式时。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学中,燔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对象,用以探讨古代社会的**信仰和仪式实践。
同义词:焚香、祭祀、祭奠 反义词:熄灭、扑灭(与燔柴的燃烧行为相对)
燔柴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燔”意为烧,“柴”即柴火。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描述古代祭祀仪式时使用。
在古代,燔柴是一种重要的仪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信仰和等级制度。通过这种仪式,统治者展示其对神灵的敬畏和对国家的统治权。
燔柴这个词汇给人以庄严、神圣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古代的**仪式和统治者的权威。它也让人思考人类与自然、神灵之间的关系。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时,我曾看到关于古代燔柴仪式的展览,这让我对古代的**文化有了更深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祭祀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
燔柴燃起,烟雾缭绕,
神灵在上,倾听我祷。
想象一幅画面:古代的祭坛上,柴火熊熊燃烧,烟雾升腾,伴随着鼓声和祈祷声,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祭祀仪式也有使用燃烧物品的做法,如印度的火祭(Agnihotra),虽然具体形式和意义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人类对神灵的敬畏和祈求。
燔柴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动作描述,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和*情感。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古代社会的*实践和文化传统,这对于我的语言学和文化素养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1.
【燔】
(形声。从火,番声。本义:焚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燔,爇也。从火,番声。与焚略同。 、 《列子·黄帝》-藉芿燔林。 、 《汉书·东方朔传》。注:“焚烧也。”-燔之于四通之衢。 、 《素问·生气通天论》-体若燔炭。 、 《庄子·盗跖》-抱木而燔死。 、 《史记·平津侯生父传》-燔其茏城。 、 《汉书·宣帝纪》-人民饥饿,相燔烧以求食。 、 《汉书·儒林传》-燔诗书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组词】
燔燎、 燔石、 燔刑、 燔燃、 燔销
2.
【柴】
编木维护四周。
【引证】
《淮南子》-[周武王]乃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柴箕子之门。
【组词】
柴护
覆盖。
【引证】
《管子》-掘新井而柴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