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2:17:3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2:17:39
“灰躯糜骨”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身体化为灰烬,骨骼糜烂。这个成语形容人死亡后的状态,通常用来比喻生命的终结或极其悲惨的结局。
在文学作品中,“灰躯糜骨”常用于描绘战争、灾难或悲剧场景,强调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生死、悲剧或极端不幸的情况时,仍可能被引用。在专业领域,如文学研究或历史学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文本或**的深层含义。
同义词“粉身碎骨”和“灰飞烟灭”都强调了生命的彻底毁灭,但“粉身碎骨”更侧重于物理上的破碎,而“灰飞烟灭”则更强调消失无踪的状态。反义词则代表了与死亡相对的永恒和不朽。
“灰躯糜骨”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人对死亡和生命终结的深刻认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极端悲剧和生命终结的常用表达。
在传统文化中,死亡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许多文学作品和哲学思想都涉及生死的探讨。因此,“灰躯糜骨”这个成语在的文学和哲学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反映了**人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思考。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沉重和悲凉的情感,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和无常。它可能引发人们对死亡的恐惧和对生命的珍惜,也可能激发人们对悲剧和苦难的同情和反思。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生死、悲剧或极端不幸的情况时,它提供了一个有力的表达方式。例如,在悼念活动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逝者的哀悼和对生命的思考。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在风中,灰躯糜骨的记忆,
如同枯叶飘零,无声无息。
生命的火焰,曾经炽热,
如今只剩灰烬,随风而去。
视觉上,这个成语可能让人联想到灰烬、破碎的骨骼和荒凉的景象。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风声、哀乐或寂静。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包括英语中的“ashes to ashes, dust to dust”(尘归尘,土归土),这也是对生命终结的一种描述,但更侧重于物质的回归自然。
“灰躯糜骨”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不可避免。它在文学和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提供了对生死主题的深刻思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有力的工具,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引发对生命和死亡的深刻反思。
1.
【灰】
(会意。从手,从火。意思是火已熄灭,可以用手去拿。本义:火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灰,死火余烬也。 、 《礼记·月令》。注:“火之灭者为灰。”-毋烧灰。 、 《字汇》-火过为灰。 、 李商隐《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纸灰之类。 、 宋·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灰飞烟灭。
【组词】
灰灭、 灰榇、 灰罐、 灰枵、 灰火、 灰末
2.
【躯】
(形声。从身,区声。本义:身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躯,体也。 、 明·刘基《卖柑者言》-籍柔覆温之躯。 、 明·刘基《卖柑者言》-赖是以食吾躯。
【组词】
躯老、 血肉之躯;躯量、 躯躬、 躯材、 躯身
3. 【糜】 一种不粘的黍
4.
【骨】
尚未开放的花朵。
表示声、形、动作。
【组词】
骨都都、 骨骨农农、 骨辘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