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5 16:40:5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5 16:40:51
“旁引曲证”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通过旁敲侧击、曲折迂回的方式来证明某事。基本含义是指在论证或表达观点时,不直接陈述,而是通过引用其他事物或通过间接的方式来证明或阐述。
在文学作品中,“旁引曲证”常用于描绘人物的内心活动或隐晦地表达作者的观点,增加文本的深度和复杂性。在口语交流中,这一词汇可能用于形容某人说话拐弯抹角,不直接表达意图。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或学术讨论中,可能指通过引用案例或文献来间接支持论点。
“旁引曲证”这一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其构成的每个字都有明确的意义:“旁”指旁边,“引”指引用,“曲”指曲折,“证”指证明。这一成语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和含义有所扩展。
在**传统文化中,含蓄和间接表达被视为一种美德,因此“旁引曲证”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文化倾向。在现代社会,这一词汇也常用于批评那些过于迂回和不够直接的沟通方式。
“旁引曲证”可能让人联想到复杂的人际关系和难以捉摸的沟通方式,给人以谨慎和深思的情感反应。在表达时,它可能暗示一种策略或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需要“旁引曲证”的情况,比如在团队讨论中,为了避免直接冲突,我会通过引用其他案例或数据来间接表达我的观点。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旁引曲证”来增加诗句的层次和深度,例如:
月光如水,旁引曲证夜的静谧,
星辰不语,却道尽天际的秘密。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夜晚的画面,月光通过树枝的缝隙间接照亮地面,形成一种“旁引曲证”的美感。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首旋律曲折、情感丰富的乐曲,来体现这一词汇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ating around the bush”,意为绕弯子说话,不直接切入主题。这一表达在西方文化中也常用于形容不直接的沟通方式。
“旁引曲证”这一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实用价值,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体现了沟通的艺术。在学*和使用这一词汇时,我更加意识到语言的微妙和表达的策略性。
而遽欲取喻立说,旁引曲证,以强附于其事之已然。
又有禹贡长笺十二卷,作于胡渭禹贡锥指之前,虽不及渭书,而备论古今利害,~,亦多创获。
1.
【旁】
(形声。从二阙,方声。本义:大;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旁,溥也。 、 《广雅》-旁,广也。 、 《书·太甲上》。传:“旁,非一方。”-旁求俊彦。 、 张衡《东京赋》-群后旁戾。
2.
【引】
(会意。从弓丨。丨表示箭。箭在弦上,即将射发。本义:拉开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引,开弓也。 、 《孟子》-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 、 《淮南子·说林训》-引弓而射。 、 《战国策·楚策》-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 《史记·匈奴列传》-长城以后,引弓之国,受命单于。 、 《淮南子·人间训》-丁壮者,引弦而战。 、 明·魏禧《大铁椎传》-柄铁折叠环复…引之长丈许。
【组词】
引手、 引弓、 引满
3.
【曲】
乐曲,歌曲。
【引证】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诗-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 、 、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五更转曲。
【组词】
聂耳作曲,田汉作词;编曲
一种韵文形式,盛行于元代,又称元曲。
【引证】
清·侯方域《壮悔堂文集》-不复能终曲。
4.
【证】
谏正。
【引证】
《说文》-证,谏也。从言,正声。 、 《战国策·齐策》。高诱注:“证,谏也。”-士尉以证靖郭君,靖郭君不听。
【组词】
证谏
病症。 同: 症
【引证】
清·黄宗羲《子刘子行状》-然后先生之言,为思陵对证之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