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5:02: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5:02:09
“土蕃”一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对古代政权“吐蕃”的误写或变体。吐蕃是公元7至9世纪存在于青藏高原的一个强大政权,其影响力曾扩展至中亚和西北地区。
在历史文献和学术讨论中,“吐蕃”一词常用于指代那个时期的政权。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的文化、**和政治生活。在口语中,由于“土蕃”并非标准用法,可能不会被广泛使用。
同义词:、藏地、(在指代历史时期时) 反义词:唐朝、中原(在历史对比中)
“吐蕃”一词的词源较为复杂,可能与藏语中的“bod”有关,意为“高地”或“藏地”。随着时间的推移,“吐蕃”成为了指代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政权的通用词汇。
吐蕃时期是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文化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吐蕃时期的传播和艺术成就,至今仍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提及“吐蕃”,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辉煌历史、神秘的仪式和壮丽的自然风光。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历史的好奇和对文化的尊重。
在个人经历中,如果涉及到文化或历史的研究,可能会频繁遇到“吐蕃”这一词汇。例如,在阅读有关历史的书籍或在**地区旅行时,可能会了解到更多关于吐蕃的知识。
在诗歌中,可以将“吐蕃”作为一个象征,代表古老而神秘的文化:
在吐蕃的古道上,
风携带着经幡的低语,
雪山之下,
是千年的沉思与祈祷。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吐蕃时期的壁画、雕塑和建筑;结合音乐,可以想象**传统乐器的声音,如唢呐和手鼓,这些都能唤起对吐蕃文化的视觉和听觉联想。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会使用“Tibet”或“Tubo”来指代吐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吐蕃的历史和文化可能会有不同的解读和重视程度。
通过对“吐蕃”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历史术语不仅能够准确传达信息,还能够体现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1.
【土】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象土块,下象地面。金文中空廓变填实,小篆又变为线条。本义:泥土,土壤)。
同本义。沉积于地面上的泥沙混合物。潮湿时称泥土,地质学上称土壤。
【引证】
《说文》-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 《易·彖传》-百谷草木丽乎土。 、 《书·禹贡》-禹敷土。 、 《周礼·大司徒》-辨十有二土之名物。 、 《孟子·离娄》-君之视臣为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 《列子·汤问》-焉置土石。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不若燔土。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土膏微润。
2.
【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蕃,草茂也。 、 《诗·唐风·椒聊》-蕃衍盈升。 、 《书·洪范》。传:“滋也。”-庶草蕃庑。 、 《荀子·天论》-繁启蕃长于春夏,畜积收藏于秋冬。 、 徐光启《甘薯疏序》-客莆田徐生为予三致其种,种之,生且蕃。
【组词】
蕃茂、 蕃茏、 蕃华
众多。
【引证】
宋·周敦颐《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组词】
蕃多、 蕃庶、 蕃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