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5:27: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5:27:15
戎菽(róng shū)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古代戎族(古代**西北部的一个民族)所种植的豆类作物,特别是指大豆。在古代文献中,戎菽常被用来指代北方民族的农作物,有时也泛指豆类。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戎菽常被提及,用以描述边疆地区的农业生产或作为北方民族的象征。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已经不常用,更多出现在历史文献或学术讨论中。在专业领域,如农业史或民族学研究中,戎菽可能被用来具体指代古代戎族的农业实践。
戎菽一词源于古代对西北民族的称呼“戎”和对豆类的称呼“菽”。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主要在历史文献和学术研究中出现。
在古代,戎菽不仅是食物来源,也是边疆文化的一部分。它反映了古代与周边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以及不同地域农业生产的差异。
戎菽这个词给人一种古老、边疆、粗犷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古代边塞的风景和民族的坚韧。
在现代生活中,戎菽这个词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学***古代历史或农业史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和民族关系。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边塞的诗歌时,可以使用“戎菽”来增添历史的厚重感:
戎菽满野秋风起, 边声连角夜月明。 古道西风瘦马行, 一曲长歌送客情。
戎菽可能让人联想到广阔的田野、金黄的豆荚和风吹过豆田的声音。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幅描绘古代边疆丰收景象的画作。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指特定地区的农作物,如印度的“木豆”(urad dal),但这些词汇并不直接对应戎菽。
戎菽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和学*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农业、民族和边疆文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语言的深度和丰富性。
1.
【戎】
(会意。从戈,从十。“戈”是兵器,“十”是铠甲的“甲”。本义:古代兵器的总称。弓、殳、矛、戈、戟为古代五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戎,兵也。 、 《礼记·月令》-以习五戎。 、 《礼记·王制》。注:“军器也。”-戎器不粥于市。 、 《易·同人》-伏戎于莽。 、 《诗·大雅·抑》-弓矢戎兵。
【组词】
戎仗、 戎器、 戎储、 戎钺、 戎具
2.
【菽】
豆类的总称。
【引证】
《说文》。按,象戴种而出之形,下其根也。一,地也。指事。-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 、 《汉书·五行志》-菽草之难杀者也。 、
——《春秋·考异郵》。
【引证】
《诗·小雅·小宛》-中原有菽,小民采之。 、 陆游《湖堤暮归》-俗孝家家供菽水。
【组词】
菽水、 菽水藜藿、 菽乳、 菽麦、 菽麦不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