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15:17: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15:17:13
词汇“懦响”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标准的词汇。根据字面组合,“懦”通常指软弱、胆小,而“响”则指声音、响声。将这两个字组合在一起,可能会产生一种比喻或象征的意味,比如指软弱的声音或胆怯的回响。但由于这个词汇并不标准,我们无法从字典或语言学资料中找到确切的定义和用法。
由于“懦响”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无法给出确切的定义。但从字面意思推测,它可能指的是一种软弱无力或胆怯的声音。
由于“懦响”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有限。在文学作品中,可能会被用作一种象征或比喻,来形容某人的声音或行为显得软弱无力。
由于“懦响”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很难提供具体的例句。但如果我们尝试创造性地使用它,可能会是这样的:
同义词:软弱的声音、微弱的声音 反义词:洪亮的声音、坚定的声音
由于“懦响”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无法探讨其词源和历史演变。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下,“懦响”可能会被用作一种比喻,来形容某人在社会或集体中的软弱表现。
“懦响”可能会让人联想到无力、胆怯和缺乏自信的情感。它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某人或某事的看法,认为其缺乏力量和决心。
由于“懦响”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的应用可能非常有限。但如果某人的声音或行为显得非常软弱,可能会被形容为“懦响”。
在诗歌或故事中,可以将“懦响”用作一种象征,来形容某人的内心世界或外在表现:
结合图片或音乐,可能会联想到微弱的光线或柔和的音乐,象征着软弱和无力。
由于“懦响”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无法进行跨文化比较。
“懦响”作为一个非标准词汇,其使用和理解可能非常有限。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我们更倾向于使用标准和明确的词汇来传达意思。然而,创造性地使用非标准词汇可以丰富语言表达,增加文学和艺术作品的深度和多样性。
1.
【懦】
(形声。从心,需声。本义:胆小,含有软弱之意;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懦,驽弱者也。 、 《国语·晋语》-少懦于诸侯。 、 《战国策·齐策》-而性懦愚,沉于国家大事,开罪于先生。 、 《左传·僖公二年》-宫之奇之为人也,懦而不能强谏。 、 《三国演义》-众皆笑其懦,不青坚守。 、 唐·韩愈《原毁》-懦者必怒。
2.
【响】
(形声。从口,鄉声。本义:回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響,声也。 、 《剧秦美新》-炎光飞响。 、 《史晨奏铭》-黄玉响应。 、 《易·系辞》-其受命也如响。 、 《水经注·江水》-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 汉·贾谊《过秦论上》-云集响应。 、 《聊斋志异·促织》-绝无踪响。
【组词】
响臻、 响彻;响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