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21: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21:21
“义管笙”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它指的是一种古代的乐器,属于笙类乐器的一种。笙是**传统的簧管乐器,而“义管”可能是指这种笙的特定类型或制作工艺。
在文学作品中,“义管笙”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宫廷或文人雅集的场景,增添一种古典和优雅的氛围。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见,除非是在讨论**传统音乐或历史文化的专业场合。
同义词:笙、簧管乐器 反义词:这个词汇较为特殊,没有直接的反义词。
“义管笙”的词源可能与古代乐器的制作和命名*惯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乐器的具体形态和名称可能有所变化,但它在传统音乐中的地位依然重要。
在**传统文化中,音乐被视为高雅的艺术形式,而笙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义管笙”可能在一些特定的文化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提到“义管笙”,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宫廷生活、文人雅士的聚会,以及那种宁静而优雅的氛围。这种联想可能会激发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尊重。
由于“义管笙”是一个较为专业的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可能不太会直接使用到。但如果参与相关的文化活动或研究,这个词汇就会变得非常有用。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的诗歌时,可以这样写: “月下宫墙深,义管笙声悠。 琴瑟和鸣处,君王心自留。”
想象一幅画面:月光下的宫殿,乐师们轻抚着义管笙,悠扬的音符在夜空中回荡,营造出一种神秘而优雅的氛围。
由于“义管笙”是一个特定于**文化的词汇,它在其他语言和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词汇。
“义管笙”作为一个描述特定类型笙的词汇,虽然在日常生活中不常见,但在讨论传统音乐和文化时,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了解和使用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和欣赏的文化遗产。
1.
【义】
(会意。从我,从羊。“我”是兵器,又表仪仗;“羊”表祭牲。本义:正义;合宜的道德、行为或道理)。
同本义。
【引证】
《墨子·公输》-义固不杀人。 、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 诸葛亮《出师表》-引喻失义。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宋·苏洵《六国论》-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义,坚持正义。)
【组词】
丈义、 义断恩绝、 义不容辞
2.
【管】
(形声。从竹,官声。本义:一种类似于笛的管乐器。后泛指管乐器)。
中国古代的一种管乐器,起初用玉制成,改用竹,有六孔,长一尺。后泛指管乐器。
【引证】
《说文》-管,如箎,六孔,十二月之音,物开地牙,故谓之管。 、 《诗·周颂·有瞽》-箫管备举。 、 《淮南子·原道》。注:“管,箫也。”-建钟鼓,列管弦。 、 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 《孟子·梁惠王下》-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
【组词】
管色、 管儿、 管弦、 管说、 管音
3.
【笙】
(形声。从竹,生声。本义:簧管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笙,十三簧象凤之身也。笙,正月之音,物生故谓之笙。 、 《尔雅》-大笙谓之巢,小者谓之和。 、 《风俗通》-笙长四尺。 、 《仪礼·乡射礼记》注-三人吹笙,一人吹和。盖小者。 、 《诗·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组词】
笙弄、 笙簧、 笙咽、 笙竽、 笙匏、 笙筑、 笙暖、 笙籁、 笙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