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49: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3:49:05
孤远 这个词汇由两个汉字组成:“孤”和“远”。字面意思是指孤独且远离人群或中心地带的状态。基本含义可以理解为一个人或事物处于孤独且偏远的位置,与周围环境或社会群体保持一定的距离。
在文学作品中,“孤远”常用来形容人物的心境或地理位置,如描述一个隐士远离尘嚣的生活状态。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来形容某人的社交状态,比如“他总是孤远一人,不喜欢参加聚会”。在专业领域,如地理学,可能会用来描述某个地区的位置偏远。
同义词中,“孤僻”强调性格上的孤独和不易接近,“偏远”强调地理位置的远离,“孤独”则更多指情感上的孤单。反义词则分别对应社交上的亲近、地理位置的热闹和中心位置。
“孤远”作为一个复合词,其构成部分“孤”和“远”在古代汉语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两个字结合在一起,形成了描述特定状态的词汇。
在**文化中,“孤远”有时被赋予一种超脱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象征意义,如古代文人墨客常以隐居山林来表达对世俗的不满和对自由的向往。
“孤远”这个词给人一种宁静、深邃的感觉,同时也带有一种淡淡的忧伤。它让人联想到广阔的自然景观和孤独的个体。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那些喜欢独处、追求个人空间和时间的人。例如,有些人喜欢在周末选择一个孤远的地方进行冥想或阅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孤远的山巅,我与星辰对话,忘却尘世的喧嚣。”
视觉上,“孤远”可能让人联想到广阔的草原、寂静的森林或无人的海岸线。听觉上,可能是风声、鸟鸣或是远处海浪的声音。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remote and solitary”,但在文化内涵上可能有所不同,因为每个文化对孤独和远离的看法和感受不尽相同。
“孤远”这个词汇在描述地理位置和心理状态时都非常有用。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也反映了人类对孤独和远离的复杂情感。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加表达的深度和丰富性。
1.
【孤】
(形声。从子,瓜声。本义:幼年丧父,即孤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孤,无父也。 、 《礼记·深衣》。注:“三十以下无父称孤。”-如孤子。 、 《国语·周语》-司民协孤终。 、 潘岳《寡妇赋》-少伶俜而偏孤兮。 、 《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子曰独,幼儿无父曰孤。 、 《左传·昭公十四年》-救灾患,宥孤寡。 、 孔衍《汉魏春秋》-备答曰:“刘荆州临亡,讬我以遗孤,背信自济,吾所不为,死何面目见刘荆州乎?
2.
【远】
(形声。从辵(chuò),袁声。本义:走路走得长)。
同本义 。引申距离大,相隔远。与近相对。
【引证】
《说文》-远,辽也。 、 《尔雅》-远,遐也。 、 《礼记·王制》。注:“九州之外也。”-屏之远方。 、 《礼记·中庸》-柔远人也。 、 《礼记·乐记》-穷高极远。 、 《战国策·赵策》-念悲其远。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 、 《左传·三十三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 唐·杜牧《阿房宫赋》-缦立远视。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火器利袭远,技击利巷战。 、 《广东军务记》-极目远望。
【组词】
远行无急步、 远游之戒、 远招近揖、 远水近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