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28 08:48: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28 08:48:30
词汇“刑威”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刑”和“威”。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刑威”字面意思是指刑罚的威严或刑罚的威力。它通常用来描述法律或刑罚的严厉性和不可侵犯性,以及它们对社会秩序和个体行为的约束作用。
“刑”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刑罚、惩罚。“威”字则有威严、威力之意。两者结合,形成了“刑威”这一词汇,用以强调刑罚的威慑作用。
在**传统文化中,“刑威”常常与“德治”相对,强调法律的强制性和威慑力。在现代社会,随着人权观念的普及,刑威的使用更加注重平衡法律的威慑与人文关怀。
“刑威”一词往往带有一种严肃、冷酷的情感色彩,让人联想到法律的不可侵犯性和对违规行为的严厉惩罚。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新闻报道中听到关于“刑威”的讨论,比如某次严厉的执法行动,或者某个法律案件的判决结果。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刑威”来描绘一个严酷的世界,如:“在这刑威之下,人心如冰,不敢有丝毫的懈怠。”
想象一下古代刑场的画面,或者是法官宣判时的庄重场景,这些都可以与“刑威”一词产生视觉和听觉上的联想。
在不同文化中,“刑威”的概念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法律的公正性和程序的透明度,而在东方文化中,可能更强调法律的威慑力和执行力。
“刑威”是一个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词汇,它不仅反映了法律的威慑作用,也体现了社会对秩序和规则的尊重。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刑威”这样的词汇,对于提升语言的准确性和丰富性具有重要意义。
1.
【刑】
同本义。
【引证】
《易·蒙》。注:“兑折为刑。”-利用刑人。 、 《吕氏春秋·顺说》。注:“杀也。”-刑人之父子也。 、 《韩非子·二柄》-杀戮之谓刑。 、 《易·本命》-阴为刑。 、 《吕氏春秋·音律》。注:“杀也。”-阴将始刑。 、 《史记·项羽本纪》-刑人如恐不胜。 、 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刑马作誓。 、 《史记》-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
【组词】
刑牛、 刑牲、 刑马
惩罚。
【引证】
《史记·陈涉世家》-刑其长吏。 、 明·张溥《五人墓碑记》-五人之当刑。 、 清·方苞《狱中杂记》-彼于刑者。 、 《孟子·梁惠王上》-从而刑之。
【组词】
刑吏、 刑民、 刑臣
2.
【威】
威力;威风。
【引证】
《说文》-威,畏也。 、 《吕氏春秋·荡兵》-威也者,力也。 、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严大国之威。 、 、 《孟子·公孙丑下》-威天下不以兵革。 、 《汉书·李广传》-威棱威乎邻国。 、 汉·贾谊《过秦论》-威振四海。 、 《明史》-为敛威去。
【组词】
威风杀气、 威弧、 威折、 威服、 威柄、 威畏、 威约、 威凌、 威绥
尊严,威严。
【引证】
《明史》-畏威保位。 、
【组词】
威荣、 威法、 威神、 威裕、 威敬、 威光、 威棱、 威德、 威锋、 威权、 威灵、 威声、 威神、 威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