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1 22:06: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1 22:06:25
“弃尸”字面意思是指将尸体丢弃,不进行适当的处理或埋葬。这个词汇通常与犯罪、战争、灾难等情境相关,描述一种不人道或非法的行为。
“弃尸”一词在中文中历史悠久,其基本含义在古代和现代没有太大变化。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使用“弃尸”一词的记录。
在**文化中,对尸体的处理通常非常重视,认为应给予死者尊严和适当的安葬。因此,“弃尸”行为在社会中被视为极其不道德和非法的。
“弃尸”一词通常引发负面情感,如恐惧、厌恶和悲伤。它让人联想到暴力、死亡和不公。
在日常生活中,这个词汇较少直接使用,但在讨论犯罪新闻或历史**时可能会涉及。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弃尸”来象征死亡和遗忘:
荒野中,风呼啸, 弃尸之地,遗忘的角落。 岁月无声,掩埋了过往, 唯余风中,哀歌回荡。
在不同文化中,“弃尸”行为的道德和法律评价大致相同,都被视为不人道和非法的。例如,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如“dump a body”也有类似的负面含义。
“弃尸”是一个具有强烈负面情感色彩的词汇,通常与犯罪和死亡相关。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描述和理解相关情境。通过对“弃尸”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语言在表达人类情感和道德观念中的重要作用。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尸】
(象形。小篆字形,屍像卧着的人形。本义: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凭几曰卧。-尸,神像也。象卧之形。 、 《诗·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鼓钟送尸,神保聿归。 、 《仪礼·士虞礼》。注:“尸,主也。孝子之祭不见亲之形,象心无所系,立尸而主意焉。又,男,男尸;女,女尸,必使异姓,不使贱者。”-祝延尸。 、 《礼记·曲礼》-孙可以为王父尸。 、 《仪礼·特牲礼》注-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祢之尸则主人乃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