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8:09:0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6 18:09:04
“弃厌”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抛弃和厌恶。它描述的是一种对某人或某事物感到不满、不喜欢,并因此而决定不再接触或关注的心理状态和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弃厌”可能用来描绘人物的内心变化,如对某种生活方式或某个人的彻底失望。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用于表达对某件事物的强烈不满或拒绝。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它可能涉及到对某种行为模式的放弃和厌恶。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程度的强弱。例如,“厌弃”可能更强调情感上的排斥,而“弃厌”则更侧重于行为上的放弃。
“弃厌”这个词汇在古代汉语中就有使用,其词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文言文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和语境有所变化,但基本含义保持不变。
在某些文化或社会背景下,“弃厌”可能与个人的道德判断或社会评价有关。例如,在强调忠诚和坚持的文化中,轻易表达“弃厌”可能会被视为不成熟或不负责任。
“弃厌”这个词通常带有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失望、孤独和冷漠。它可能影响个人的思维,使其在表达不满时更加直接和坚决。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对某种习惯或关系的“弃厌”,这种感觉促使我做出了改变,无论是改变自己的行为还是调整人际关系。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弃厌”来表达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现实的失望:
昔日花开满园香, 今朝弃厌独彷徨。 时光无情催人老, 梦回故里泪两行。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被遗弃的花园,荒凉而寂静,反映出“弃厌”的情感。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悲伤的音乐,如钢琴的低沉旋律,增强这种情感的表达。
在英语中,“弃厌”可以对应于“disgust”和“abandonment”,但每个词的侧重点不同。“Disgust”更侧重于情感上的厌恶,而“abandonment”则更多指行为上的放弃。
通过对“弃厌”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它在表达不满和决定放弃时的重要性。这个词不仅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情感,也让我意识到在不同文化和语境中,同样的词汇可能有不同的使用和理解方式。
1.
【弃】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个头向上的婴孩,三点表示羊水,头向上表示逆产。中间是只簸箕 ,下面是两只手。合起来表示将不吉利的逆产儿倒掉之意。小篆写法大同小异。本义:扔掉;抛弃)。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弃者,不孝子人所弃也。”-弃,捐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天之弃商也久矣。 、 王粲《七哀》-抛子弃草间。 、 苏洵《六国论》-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敌弃炮仓皇遁。 、 清·袁枚《黄生借书说》-子孙弃者。 、 清·周容《芋老人传》-弃其妇。 、 《广东军务记》-弃甲投戈。 、
2.
【厌】
(形声。从厂(hǎn),猒(yàn)声。厂,象山崖石穴形。《说文》:“厌,笮也。”意思是“压”。由“犬、肉、甘”三部分合起来,会意,表示“吃饱”、“满足”。本义:吃饱)。
饱,满足 同: 餍
【引证】
《论语》-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不厌。 、 宋·苏洵《六国论》-秦之欲无厌。 、 宋·苏轼《教战守》-求之者无厌。
【组词】
厌极、 厌饫、 厌塞、 厌伪、 厌恋、 厌副、 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