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9: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9:48
“不上不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处于中间状态,既不上升也不下降,形容位置、状态或水平处于中等,既不突出也不落后。它常用来形容人的处境尴尬,进退两难,或者事物的发展停滞不前。
“不上不下”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简单,直接由“上”和“下”两个反义词组合而成,表示中间状态。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如《左传》中就有类似的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中间状态的常用语。
在**文化中,中庸之道是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强调平衡和适度。因此,“不上不下”这个词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这种文化倾向,即避免极端,追求平衡。
这个词汇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无奈和尴尬。它让人联想到停滞不前、缺乏动力的状态,可能会引起焦虑或不安。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经在一个不上不下的职位上工作过,感觉自己的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但又缺乏改变的动力和方向。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生活如水,不上不下,静待风起,波澜再起。”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两个阶梯之间,既不向上也不向下,形成一种静止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平静而略带忧郁的音乐,如钢琴曲。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n a limbo”或“neither here nor there”,都表达了类似的中等或不确定状态。
“不上不下”这个词汇在描述中间状态时非常有效,它不仅反映了语言的精确性,也体现了文化的深层含义。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恰当使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状态。
上而不下,则使人善怒;下而不上,则使人善忘;不上不下,中身当心,则为病。
我却总是既不安乐,也不灭亡地~地生活下来,都不能副任何一面的期望。
1.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2. 【上】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物体的表面。 用在名词后,表示在某种事物的范围以内。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下】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下,底也。 、 《诗·召南·殷其靁》-在南山之下。 、 《诗·豳风·七月》-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 《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下声肆。 、 《礼记·曲礼》-君臣上下。 、 《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阴山下。 、 唐·柳宗元《三戒》-放之山下。 、 《资治通鉴·唐纪》-愬至城下。 、 《聊斋志异·狼三则》-奔倚其下。
【组词】
下元、 下溜头、 下江先生、 下眼相看、 下路人
1. 【不下】 不少于; 不亚于;不次于; 没有攻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