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9 22:59: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19 22:59:45
假面剧(Mummers' Play 或 Masque)是一种戏剧形式,演员通常佩戴面具或化妆,以扮演特定的角色。这种表演形式在不同的文化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表现,但共同特点是强调视觉和表演的夸张性。
“假面剧”一词源自拉丁语“masca”(面具),在中世纪欧洲的民间节日和庆典中广泛流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表演形式逐渐演变为更加复杂的戏剧形式,如文艺复兴时期的“masque”。
在许多文化中,假面剧与节日和庆典紧密相关,如万圣节和狂欢节。它反映了人们对隐藏和揭示的普遍兴趣,以及对社会规范的挑战和反思。
假面剧常常带有一种神秘和戏剧性的氛围,让人联想到隐藏的真相和复杂的人性。它激发了对表象与本质之间关系的思考。
在大学的一次戏剧表演中,我参与了一场假面剧的演出,体验了通过面具和化妆来扮演不同角色的乐趣和挑战。
诗歌: 在假面的阴影下, 真相与谎言交织, 每个人的心中, 藏着另一个自己。
假面剧的视觉联想通常是色彩鲜艳的面具和夸张的服装,而听觉联想可能是欢快的音乐和喧闹的笑声。
在不同文化中,假面剧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意义。例如,日本的“能剧”和“歌舞伎”中也有面具的使用,但它们的文化内涵和表演风格与西方的假面剧有所不同。
假面剧作为一种戏剧形式,不仅丰富了表演艺术,也深刻反映了人类对隐藏和揭示的永恒兴趣。它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表象与本质的关系。
1.
【假】
远。 同: 遐
【引证】
《庄子·德充符》-彼且择日而登假。 、 《礼记·曲礼下》-告丧,曰天王登假。 、 《淮南子·齐俗》-其不能乘云升假亦明矣。 、 《列子·黄帝》-又二十有八年,天下大治,几若华胥氏之国,而帝登假。
【组词】
假尔攸仰
2.
【面】
(象形。甲骨文字形,里面是“目”字,外面表示面庞。“面”,在古代指人的整个面部。“脸”是魏晋时期才出现,而且只指两颊的上部,唐宋口语中才开始用同“面”本义:脸)。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面,颜前也。 、 《周礼·撢人》-使万民和说而正王面。 、 《周礼·司仪》-私面私献。 、 《书·顾命》-大辂在宾阶面。 、 《战国策·赵策》-必唾其面。 、 唐·白居易《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女之靧面。 、 明·魏学洢《核舟记》-椎髻仰面。
【组词】
面不厮睹、 颜面、 满面
3.
【剧】
(形声。本义:甚;厉害,严重)。
同本义。
【引证】
《文选》注引《说文》。朱骏声曰:“即勮字之误文。”-剧,甚也。 、 《剧秦美新》-何其剧欤。 、 《汉书·扬雄传》-口吃不能剧谈。 、 《汉书·赵充国传》-即疾剧,留屯毋行。 、 《荀子·解蔽》-不以梦剧乱知谓之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