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4:54: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4:54:05
天目山:天目山是**浙江省的一座著名山脉,位于杭州市西北部,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天目山因其主峰有两座山峰,形似天目(即眼睛),故得名。
天目山得名于其山峰的形状,这一名称在古代文献中已有记载,如《水经注》等。随着时间的推移,天目山的名称和意义在文化传承中保持相对稳定。
天目山在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不仅是自然景观的代表,也是道教和的圣地之一。山中的寺庙和古迹吸引了众多信徒和游客。
天目山给人以宁静、神秘和壮丽的情感联想。它不仅是自然爱好者的天堂,也是寻求心灵宁静者的避风港。
个人可能会有在天目山徒步或旅游的经历,这些经历可能会成为与朋友分享的趣事,或是个人成长和反思的契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天目山上云雾缭绕,仿佛仙境般的梦境,每一块石头都诉说着古老的故事。”
天目山的图片可能会让人联想到茂密的森林、清澈的溪流和壮观的瀑布。听觉上,可能会想象到山间的鸟鸣和溪水的潺潺声。
在其他文化中,可能会有类似的地理名称,如日本的富士山,也是以其独特的形状和自然美景闻名。
天目山作为一个地理名称,不仅代表了一个具体的地点,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自然价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的自然景观和文化传统。
1.
【天】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解字注》-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
【组词】
天灵、 天灵盖
2.
【目】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眼睛形,外边轮廓象眼眶,里面象瞳孔。小篆处理为线条。先秦时期多用“目”,两汉以后,用眼逐渐多起来。“目”具有书面语色彩。本义:眼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目,人眼,象形。 、 《礼记·郊特牲。》-目者,气之清明者也。 、 《韩诗外传》-目者,心之符也。 、 《易·小畜卦》-夫妻反目。 、 《左传·宣公二年》-睅其目,皤其腹。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满目萧然。 、 晋·干宝《搜神记》-瞋目大怒。 、 《聊斋志异·狼三则》-目似瞑。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目不忍睹。
【组词】
目不斜视、 目见耳闻、 目治手营、 目空一世、 目眩神摇、 目无下尘、 目耗、 目指、 目眦、 目珠、 目睛、 目精
3.
【山】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山,土有石而高。 、 《国语·周语》-山,土之聚也。 、 《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 、 《礼记·明堂位》-夏后代山。 、 《列子·汤问》-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 《诗·小雅·天保》-如山如阜,如冈如陵。 、 《荀子·赋》-生于山阜,处于室堂。 、 《书·旅獒》-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 陆游《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组词】
山霭、 山灵、 山阿、 山岩、 山隈、 山啜、 山落、 山孤钉、 山头、 山长、 山主、 山观、 山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