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38:1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38:15
少共国际(Young Communist International)是一个历史词汇,指的是在1919年至1943年间存在的国际共产主义青年组织。它的主要目标是团结全世界的青年共产主义者,推动青年参与共产主义**,以及培养青年在革命活动中的领导能力。
在历史语境中,“少共国际”主要出现在关于共产主义、国际政治和青年的文献中。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被用来象征青年革命的热情和理想主义。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除非在特定的历史或政治讨论中。
“少共国际”源自俄语“Коммунистический Интернационал Молодежи”(Kommunistichesky Internatsional Molodezhi),直接翻译为“青年共产主义国际”。随着共产主义**的发展,这个组织在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分支和名称,但其核心目标和理念保持一致。
在20世纪初的国际共产主义中,“少共国际”扮演了重要角色,特别是在动员和组织青年参与革命活动方面。它在多个国家的青年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
对于经历过或研究过共产主义历史的人来说,“少共国际”可能唤起对青年革命热情和理想主义的记忆。对于其他人,它可能更多地与历史和政治相关联。
由于“少共国际”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组织,个人经历可能不多。但在学*和研究历史时,了解这个组织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20世纪的国际政治和青年**。
在创作一首关于革命理想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少共国际”来象征青年对改变世界的渴望:
在少共国际的旗帜下,
青年们燃烧着革命的火焰,
梦想着公平与自由的世界。
想象一群青年在历史性的**上高举红旗,高唱国际歌,这种场景可以与“少共国际”相关联。音乐如《国际歌》可以唤起对那个时代的记忆和情感。
在不同语言中,“少共国际”可能有不同的翻译和称呼,但其核心意义和目标在不同文化中是相似的。例如,在中文中,它被称为“青年共产国际”。
“少共国际”作为一个历史词汇,虽然在现代语境中不常使用,但它对于理解20世纪的国际共产主义*和青年政治参与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学和分析这个词汇,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历史背景和文化影响,以及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潜在价值。
1.
【少】
(会意。小篆从小,丿(piě)声。本义:不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少,不多也。 、 《太玄·玄衡》-少,微也。 、 《易·略例》-夫少者,多之所贵也。 、 《仪礼·乡射礼》-宾少进。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险以远,则至者少。 、 《韩非子·五蠹》-人民少而财有余。
【组词】
少一时、 少可、 少冗、 少甚么、 少才、 少年、 少好、 少言寡语、 少说、 少气
2.
【共】
(会意。从廿。本义:同)。
共享,共用或共有。
【引证】
《说文》-共,同也。 、 《书·盘庚》-惟喜康共。 、 《礼记·内则》。注:“犹皆也。”-共帅时。 、 《庄子·庚桑楚》。崔注:“壹也。”-共其德也。 、 《列子·说符》。注:“同也。”-臣有所与与。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仁义者,与天下共其所有而同其利者也。 、 《论语·公冶长》-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
【组词】
共名、 共少、 共主、 共害
3.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
4.
【际】
(形声。从阜(fù),祭声。本义:两墙相合之缝)。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玉裁注:两墙相合之缝也。-际,壁会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