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18:00:2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7 18:00:29
摇尾求食:字面意思是像狗一样摇动尾巴以乞求食物。比喻人为了生活而卑躬屈膝,乞求他人的施舍或帮助。
该词汇源于**古代对狗的行为观察,后来逐渐引申为形容人的行为。在古代文献中,如《左传》等,已有类似表达。
在**文化中,狗有时被视为忠诚的象征,但“摇尾求食”这一表达则带有贬义,反映了社会对尊严和自立的重视。
该词汇常带有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尊严的人。
在现实生活中,我曾见过一些人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不得不采取类似“摇尾求食”的行为来维持生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风雨中摇尾求食,只为那一丝温暖的光。”
想象一只狗在寒冷的街头摇动尾巴,乞求路人的施舍,这样的画面和可能伴随的哀鸣声,都能引发深刻的情感共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gging like a dog”,但在不同文化中,狗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可能有所不同。
“摇尾求食”这一词汇深刻地揭示了人在极端困境下的无奈选择,同时也提醒我们尊重和维护个人的尊严和自立。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一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复杂的情感和社会现象。
猛虎在深山,百兽震恐,及在槛阱之中,摇尾而求食,积威约之渐也。
下走被羁系久矣,犹未至~耳!褫吾皮以为鼓,恐亦不足郊天。
1.
【摇】
(形声。从手,本义:摇动;摆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摇,动也。 、 《尔雅》-摇,作也。 、 《管子·心术》-摇者不定。 、 《庄子·则阳》-复命摇作。 、 《考工记·矢人》-夹而摇之。 、 《古诗十九首》-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蒙络摇缀。 、 柳宗元《断刑论》-痒不得搔,痹不得摇。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摇头而歌。 、 清·姚鼐《登泰山记》-动摇承之。
【组词】
摇旗打鼓、 摇铃打鼓、 摇颭、 摇风、 摇摆气势、 摇席破座、 摇唇鼓舌
2. 【尾】
3.
【求】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裘”的古字。皮衣。
【引证】
《汉书》-乐正求。
4. 【食】 ——用于人名的字。如汉代的郦食其、审食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