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27: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27:16
“徘徊歧路”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在分岔路口徘徊不前,比喻在选择面前犹豫不决,无法做出决定。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人在面对重要决策时的犹豫和困惑状态。
在文学作品中,“徘徊歧路”常用来描绘人物内心的挣扎和迷茫,增强故事的情感深度。在口语交流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在生活中遇到选择困难的情况。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决策科学中,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描述决策过程中的犹豫不决。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境和情感色彩的不同,例如“犹豫不决”更偏向于描述心理状态,而“徘徊歧路”则带有更具体的场景感。
“徘徊歧路”这个成语源自古代汉语,其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一直沿用至今。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就已经被广泛使用,用以描述人物在关键时刻的犹豫和迷茫。
在**传统文化中,决策往往被视为一个重要的生活技能,因此“徘徊歧路”这个成语在文化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它反映了人们在面对选择时的普遍心理状态,也体现了社会对果断和明智决策的重视。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焦虑和不确定。它让我联想到在重要时刻的犹豫和挣扎,以及随之而来的压力和挑战。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在选择大学专业时徘徊歧路,最终通过深入思考和咨询他人的意见,做出了决定。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人生的岔路口,我徘徊歧路,星光指引我前行,心中灯塔不灭。”
视觉上,我可以想象一个人站在分岔路口,四周是茫茫的雾气,象征着不确定性和迷茫。听觉上,可能是风吹过树梢的声音,伴随着内心的独白,增加了场景的紧张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t a crossroads”,虽然字面意义不同,但都表达了在选择面前的不确定和犹豫。
“徘徊歧路”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犹豫不决的词汇,它还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和情感内涵。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好地表达复杂的情感和决策过程。
动息无兼遂,歧路多徘徊。
若其眷恋穷城,~,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唐朝时期,武则天控制政权后,改国号周,自己当女皇。大将徐敬业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他为扩大影响,号召天下人们起来推翻武则天,请当时文学家骆宾王写《为徐敬业讨武瞾檄》:“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
1. 【徘】 (形声。从彳,非声。彳读chì,表示小步行走)。
2.
【徊】
(形声。从彳chì,表示与行走有关)回环。
【组词】
徊集、 徊翔、 徊肠伤气
3.
【歧】
(同“跂”。形声。从止,支声。或作“岐”。本义:多余的脚趾)。
同本义。
【引证】
《集韵》-跂,《说文》:“足多指也。”或作枝歧。 、 张衡《思玄赋》-歧趾而胪情。
4.
【路】
(形声。从足,各声。本义:道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路,道也。 、 《尔雅》-路,途也。 、 《周礼·地官》。注:“途容乘车一轨,道容二轨,路容三轨。”-百夫有洫,洫上有途,千户有浍,浍上有道,万夫有川,川上有路。 、 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 《诗·郑风·遵大路》-遵彼大路兮。 、 《易·说卦》-艮为径路。 、 陶潜《桃花源记》-遂迷,不复得路。
【组词】
路奠、 路赆、 路引、 路歧、 路次、 路村、 路票、 路货、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