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21:31:2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4 21:31:28
“待答不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等待回答却不理睬。基本含义是指某人或某事物处于被忽视或不被重视的状态,即使有回应的机会,也得不到应有的关注或处理。
“待答不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汉语中对于忽视和不重视行为的描述。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变化,但其核心含义保持不变。
在**传统文化中,重视礼仪和人际关系,因此“待答不理”这样的行为被视为不礼貌或不尊重他人。在现代社会,这种行为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疏远和社会信任的缺失。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负面的,如失望、沮丧或愤怒。它可能让人联想到被忽视的感觉,以及在社会互动中的无力感。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都有过类似的经历,比如在工作中提出的建议被忽视,或者在社交场合中感到被冷落。这些经历让我们更加理解“待答不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诗歌中,可以将“待答不理”融入描述孤独或被遗忘的情感中:
月光下,我独自徘徊, 心中的呼唤,待答不理。 星辰无声,夜风冷清, 我在时间的河流中,被遗忘。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孤独的身影站在空旷的街道上,周围是冷漠的建筑物和寂静的夜晚。音乐方面,可以选择一些悲伤或孤独的旋律,如钢琴独奏,来增强这种被忽视的感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gnored”或“overlooked”,但这些词汇缺乏“待答不理”所包含的等待和期待被回应的情感色彩。
“待答不理”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人际关系中的忽视现象,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帮助我们理解和描述社会互动中的复杂情感和行为。通过对这个成语的学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汉语的细微之处,并在跨文化交流中更加敏感和理解。
指以冷淡的态度对人。
1. 【待】 [口语]暂时停留,逗留,迟延 [口语]无目的地消磨时间或在某处逗留
2.
【答】
(形声。从竹,合声。①本义:以竹补篱。②答谢,报答)。
回话;应对。
【引证】
《诗·小雅·雨无止》-听言则答。 、 《仪礼·乡射礼记》-既发则答君而俟。 、 陶潜《桃花源记》-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以来。具答之。 、 《乐府诗集·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兰芝仰头答:“理实如兄言。”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渔歌互答。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皆缄口不答。
【组词】
应答如流;答教、 答言、 答语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理】
(形声。从玉,里声。本义:加工雕琢玉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理,治玉也。顺玉之文而剖析之。 、 《韩非子·解老》-理者,成物之文也。长短大小、方圆坚脆、轻重白黑之谓理。 、 《韩非子·和氏》-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 《战国策·秦策三》-郑人谓玉未理者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