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6:41: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6:41:30
词汇“放懈”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老或方言性质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放懈”可以理解为放松、懈怠或不再努力的状态。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放懈”进行分析:
“放懈”的字面意思是放松警惕或不再坚持,通常指在某种努力或紧张状态后变得松懈或不那么认真。
在文学作品中,“放懈”可能用来描述人物在经历了一段紧张或努力之后的心理状态变化。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某些方言或特定社群中可能会有所使用。
由于“放懈”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演变可能不太明确。它可能是由“放”(放松)和“懈”(懈怠)两个字组合而成,表示一种状态的转变。
在强调勤奋和不懈努力的文化背景下,“放懈”可能被视为一种负面状态,因为它暗示了放弃或不再努力。
“放懈”可能带有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因为它与放弃和不再努力相关联。在某些情况下,它也可能被视为一种必要的休息或放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在经历了一段紧张的工作或学习后,感受到需要“放懈”一下,以便恢复精力。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放懈”来描述一种从紧张到放松的转变,例如:“在夜的宁静中,心灵放懈,如水波轻抚岸边。”
“放懈”可能让人联想到一幅画面:一个人躺在草地上,望着蓝天,周围是宁静的自然环境,这种场景传达出一种放松和安宁的感觉。
在不同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放懈”的词汇,但类似的表达,如英语中的“slack off”或“relax”,可以传达相似的意思。
“放懈”是一个描述从紧张到放松状态转变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仍然能够传达一种特定的心理和情感状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词汇量和表达能力。
1.
【放】
(形声。从攴(pū),方声。本义:驱逐,流放)。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放,逐也。 、 《楚辞·悲回风》-见伯夷之放迹。 、 刘向《列女传》-卿大夫外淫者放。 、 《虞书》-放驩兜于崇山。 、 《周礼·大司马》-放弑其君则残之。 、 《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放其大夫。 、 《战国策·齐策》-齐放其大臣孟尝君于诸侯。 、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虽放流,眷顾楚国,系心怀王。
2.
【懈】
(形声。从心,解声。本义:松懈)。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懈,怠也。 、 《孝经》-夙夜匪懈。 、 《淮南子》-为民兴利除害而不懈。 、 诸葛亮《出师表》-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组词】
懈懈、 懈厥操觚、 懈忒、 懈沮、 懈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