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10 10:57: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10 10:57:57
制定:指创制、拟定规章、计划、政策、法律等,使其具有明确的条文或形式。
“制定”一词源自古代汉语,最初用于描述制定法律或规章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范围扩展到各种计划和策略的创建。
在许多文化中,“制定”被视为权威和秩序的象征,因为它涉及规则和法律的创建,这些规则和法律对社会秩序和稳定至关重要。
“制定”通常与秩序、规划和权威相关联,可能引发人们对结构和组织的正面情感,同时也可能让人感到受限或约束。
在个人生活中,制定计划或目标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管理时间和资源,例如制定健身计划或学习计划。
在诗歌中,“制定”可以用来比喻生命的规划和方向:
在时间的画布上,我们制定每一笔, 绘出未来的蓝图,梦想的轨迹。
视觉上,“制定”可能让人联想到整齐的文件、规划图或法律文本。听觉上,可能与会议中的讨论或法律宣读的声音相关。
在英语中,“制定”可以对应为“formulate”或“draft”,在不同文化中,制定法律或政策的过程和重要性可能有所不同。
“制定”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适用于描述从个人计划到国家法律的各种创建过程。了解其用法和含义可以帮助我们在不同语境中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
1.
【制】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制,裁也。 、 《淮南子·主术》-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 、 《诗·豳风·东山》-制彼裳衣。 、 《孟子》-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组词】
制割、 制义、 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 配制;提制、 精制;中国制
2.
【定】
(会意。从宀(mián),从正。“正”亦兼表字音。本义:安定;安稳)。
同本义,与“乱”或“动”相对。
【引证】
《说文》-定,安也。 、 《诗·大雅·桑柔》-靡所定处。 、 《诗·小雅·采薇》-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 《礼记·曲礼》-昏定而晨省。 、 《礼记·月令》-以待阴阳之所定。 、 《史记·留侯世家》-天下属安定,何故反乎?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 、 《资治通鉴》-如其克谐,天下可定也。
【组词】
定迭、 定害、 定帖、 定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