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9:19: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9:19:58
后怕:指在事情发生后,回想起来感到害怕或恐惧。这种感觉通常是因为意识到如果事情发展稍有不同,可能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后怕常常用来描述角色在经历危险或紧张情节后的心理反应,增强故事的紧张感和真实感。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常用后怕来形容自己或他人在某个后的心理状态,如“那次车祸后,我真是后怕不已”。 专业领域:在心理学或安全教育中,后怕可能被用来分析人们在经历危险后的心理反应和应对机制。
同义词:心有余悸、惊魂未定、胆战心惊 反义词:泰然自若、处之泰然、镇定自若
词源:后怕一词源于汉语,由“后”和“怕”两个字组成,直译为“事后感到害怕”。 演变:随着语言的发展,后怕逐渐被广泛用于描述各种危险或紧张**后的心理反应。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后怕可能与人们对安全、风险和责任的认知有关。例如,在强调个人责任的社会中,后怕可能被视为一种自我反省和学*的方式。
后怕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紧张和不安。联想可能包括危险、事故、灾难等负面,以及对这些的反思和警觉。
个人经历中,后怕可能出现在经历了某种危险或紧张**后,如差点发生车祸、遭遇自然灾害等,这种经历会让人在事后长时间内感到不安和警觉。
在诗歌中,后怕可以用来表达对过去的反思和对未来的警觉:
风过无痕,心有余悸, 往事如烟,后怕未已。 警钟长鸣,未来可期, 步步为营,心安是归。
视觉联想:后怕可能让人联想到紧张的面部表情、紧握的拳头、紧闭的眼睛等。 听觉联想:可能包括心跳加速的声音、警报声、风声等紧张的声音。
在英语中,后怕可以对应为“aftershock”或“post-traumatic fear”,虽然具体用法和语境有所不同,但都表达了类似的心理反应。
后怕是一个描述人们在经历危险或紧张**后心理反应的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了解和掌握后怕的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表达人们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状态,增强语言表达的丰富性和准确性。
1.
【后】
(会意。象人之形,施令以告四方,古之,从一口,发号者君后也。按从坐人,从口,与君同意。本义:君主,帝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后,继君体也。 、 《书·舜典》-班瑞于群后。 、 《诗·周颂·时迈》-允王维后。 、 《礼记·内则》-后王命冢宰。 、 《国语·周语》-昔我先世后稷。 、 《左传·文公二年》-皇皇后帝。 、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夏后皋之墓也。
【组词】
后王、 后帝、 后夷、 后辟
2.
【怕】
(形声。从心,白声。怕就是怖,“怕”是中古的新字。本义:畏惧)同本义。
【引证】
《广韵》-怕,怕惧。 、 韩愈《双鸟诗》-鬼神怕嘲咏。 、 明·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
【组词】
惧怕、 害怕、 怕怯
如其,倘。
【引证】
《古今杂剧·关汉卿·拜月亭》-您昆仲各东西,俺子母两分离,怕哥哥不嫌相辱呵?权为个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