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0 11:59: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0 11:59:06
龙口夺食。
1.
【龙】
(象形。甲骨文,象龙形。本义:古代传说中一种有鳞有须能兴云作雨的神异动物)。
同本义。传说中的一种长形、有鳞、有角的神异动物,能走,能飞,能游泳,能兴云作雨。
【引证】
《说文》。徐铉注:“象宛转飞动之貌。”饶炯注:“龙之为物,变化无端,说解因着其灵异如此,以能升天,神其物,而命之曰灵。”-龍,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潜渊。 、 《易·乾》-飞龙在天。 、 《礼记·礼运》-麟、凤、龟、龙,谓之四灵。 、 《孔子家语·执辔》-甲虫三百有六十,而龙为之长。 、 刘向《新序·叶公好龙》-叶公子高好龙。
【组词】
龙工、 龙公、 龙渊、 龙章、 龙蛇、 龙文、 龙伯、 龙沼、 龙旌凤翣、 龙门
2.
【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的口形。本义:口腔器官,嘴)。
同本义。人类用来发声和进食的器官。
【引证】
《说文》-口,人所以言食也。 、 《国语·晋语》-且夫口三五之门也。 、 《春秋·元命苞》-口之为言达也。 、 《鬼谷子·捭阖》-口者心之门户。 、 《左传·定公四年》-勺饮不入口七日。 、 《后汉书·张衡传》-下有蟾蜍,张口承之。 、 白居易《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
【组词】
口腹、 口分、 口滑、 口辅、 口眼弗闭、 口里摆菜碟儿
3.
【夺】
(会意。金文字形,上面象振翅欲飞的鸟,下面是手(又、寸),其意思是:这只振翅欲飞的鸟,眼看着就要从手中失脱掉。本义:丧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夺,手持隹失之也。 、 《礼记·仲尼燕居》。注:“犹乱也。”-给夺慈仁。 、 《素问·通评虚实论》-精气夺则虚。 、 《论语·子罕》-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 《荀子·富国》-勿夺农时。
【组词】
夺宗、 夺气、 夺魄、 夺胆、 夺彩
4.
【粮】
(形声。从米,量声。本义:旅行用的干粮;行军作战用的军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糧,谷食也。
1、龙口夺粮指的是收割季节,通常是农作物成熟的秋季。
2、此词语常用于形容在困难、紧急的情况下抢占有限资源,秋天是征收农作物的关键时节,容易产生此类事件。
3、一般来说,龙口夺粮的比喻表现在丰收后争夺粮食、资源的行为,尤其是秋天收割时十分明显。
4、在春季播种后,经过几个月的生长,秋季成熟时,通常会经历龙口夺粮现象。
5、言外之意,龙口夺粮不仅是字面意义上的收割与争夺,更是一种对资源竞争的象征。
1、秋天的乡村里,农田里在龙口夺粮的场景格外壮观。
2、在这个经济不景气的时代,很多企业都在龙口夺粮,争抢市场份额。
3、在大雨来临之前,农民们纷纷提前趁好天气进行龙口夺粮。
4、为了应对粮食危机,政府采取措施防止出现龙口夺粮的现象。
5、这部小说中,描写了一个发生在秋季的龙口夺粮的故事,展现了人性的复杂。
1、龙口夺粮这一词语从字面上理解就是在龙口这个比喻场景下抢夺粮食,通常强烈描绘出一种紧迫感和资源稀缺的情形。
2、探讨生态与经济学中的资源分配问题,尤其是在丰收后,如何合理利用和分配粮食资源。
3、从历史上看,古代社会在秋天收割季节,常常为了资源而引发激烈争斗的情况,值得深入研究。
4、分析现代社会中龙口夺粮现象的比喻,尤其是在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各行业对资源的竞争如何影响社会行为。
5、结合文学作品中对于秋季和收割的描写,探索如何通过故事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资源的争夺。
秋收之季,百姓龙口夺粮,民生艰难。
在这风起云涌之时,谁人不为这龙口夺粮而疾首?
何曾见人间龙口夺粮,时势艰难,众人争食。
龙口夺粮之事,常见于秋收之际,难以避开。
秋来丰收时,龙口夺粮,悲切之事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