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08:11: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08:11:48
“慎终若始”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谨慎地对待结束,就像对待开始一样。这个成语强调在事情的最后阶段也要保持和开始时一样的谨慎和认真态度,不因事情接近尾声而放松警惕。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人物在面对重大决策或关键时刻时,能够保持一贯的谨慎和决心。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提醒他人不要因为事情接近完成而掉以轻心。在专业领域,如管理学或项目管理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强调项目收尾阶段的重要性。
同义词:始终如一、一以贯之、持之以恒 反义词:虎头蛇尾、半途而废、前紧后松
同义词强调的是一贯性和持续性,而“慎终若始”更侧重于结束阶段的谨慎态度。反义词则指开始时认真,后来变得松懈或放弃。
“慎终若始”出自《老子》第六十四章:“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句话强调了始终保持谨慎态度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在任何阶段都要保持警惕和认真。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始终如一和持之以恒被视为重要的美德。这个成语反映了这种价值观,即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该保持一贯的态度和行为。
这个成语给人以稳重和可靠的印象,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不应放松警惕,这种态度在现代社会中尤为重要。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在一个长期项目中使用“慎终若始”的原则,确保即使在项目接近尾声时,我也没有放松对质量的要求,最终项目取得了成功。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岁月如梭,慎终若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想象一个建筑师在完成一座宏伟建筑的最后一块砖时,依然保持着和开始时一样的专注和谨慎,这种画面给人以视觉上的稳定感和听觉上的宁静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finish as strongly as you start”,虽然不如“慎终若始”那样简洁和富有哲理,但也传达了相似的意思。
“慎终若始”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上简洁有力,而且在文化和哲学上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提醒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谨慎和认真,这种态度对于个人的成长和社会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不轻寡,不动于敌,慎终若始。
1.
【慎】
(形声。从心,真声。本义:谨慎;慎重)。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慎,谨也。 、 《尔雅》-慎,诚也。 、 《国语·周语》-慎,德之守也。 、 《贾子道术》-僶勉就善谓之慎。 、 《诗·小雅·白驹》-慎尔优游。 、 《诗·小雅·巧言》-予慎无罪。 、 《仪礼·聘礼记》-入门主敬,升堂主慎。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组词】
审慎、 失慎、 慎独、 慎刑、 慎行、 慎言慎行、 慎小事微、 慎缄、 慎小谨微
2.
【终】
(形声。从糸(mì),冬声。甲骨文字形,象一束丝,两头象结扎的末端。本义:把丝缠紧)。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终,絿丝也。 、 《睡虎地秦墓竹简》-旋终在项。
3.
【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女人跪着,上面中间象头发,两边两只手在梳发,表示“顺从”。本义:顺从)。
同本义。
【引证】
《尔雅·释名》-若,顺也。 、 《诗·鲁颂·阙宫》-万民是若。 、 《诗·大雅·烝民》-天子是若。 、 《易·观》-有孚禺若。 、 《书·尧典》-钦若昊天。 、 《左传·宣公三年》-不逢不若。
【组词】
若时、 若淑
4.
【始】
(形声。从女,台声。本义:开头,开始)。
同本义。与“终”相对。
【引证】
《说文》。朱曰:“裁衣之始为初,草木之始为才,人身之始为首为元,筑墙之始为基,开户之始为戽,子孙之始为祖,形生之始为胎。”-始,女之初也。 、 《老子》。注:“始者,道本也。”-无名天地之始。 、 《易·恒》。虞注:“乾为始。”-始求深也。 、 《礼记·经解》-君子慎始。 、 《礼记·昏义》。注:“犹根也。”-礼始于冠。 、 《荀子·王制》-天地者,生之始也。 、 唐·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 、 方苞《狱中杂记》-始缢即气绝。 、 蔡元培《图画》-始于文艺中兴时代之意大利。
【组词】
始卒、 始室、 始基、 自始至终